突出普通百姓这一主体 张江:“人民”是一个群体概念。事实上,这一概念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越发清晰的指向性。同时,在这一概念之下,也融注了越来越厚重的情感内涵和情怀依托。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以情感和情怀为底蕴,让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从幕后走到台前,站立在舞台的中央。 张未民:“人民”从来都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按传统的说法,人民就是百姓,就是苍生、众生。当我们说出这些词时,我们主观上其实已沾带上了深厚的情感关怀,同时也意味着要将“自我”抽离出来,让“人民”或百姓、苍生、众生对象化。也就是说,此时我们一方面赋予自我以广阔的胸襟,提升了自我的崇高感,使自我与芸芸众生发生相辅相成的联结,另一方面我们也获得了一种视野,眼睛里装进了自我以外的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正确处理表现自我和表现人民的关系非常重要。 自我当然是人民的一员,表现自我不能与表现人民对立起来,表现自我应包含在表现人民的内容当中。这一辩证法的真意在于,说出“人民”二字,就是出示一种视角、一种方法论和一种世界观。它的主要着眼点不是强调自我而是强调置人民于认识和表现的前台,使人民获得认识和表现的优先位置,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而且,这里面的“人民”二字于人民的整体性视界中更强调表现那些作为主体部分的普通人、普通民众,那些普通劳动者和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表现自我或表现社会上层建筑的生活自然也是表现人民的应有之义,表现人民主体的含义应像人民一样内容丰富多彩而天地广阔。但我们还是要弄清楚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命题之意所在,这就是要把人民整体中的主体部分突出出来,把那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置于艺术表现的核心,而这是一切现代文艺作品及其文艺观有别于过去文艺的地方。 人民性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艺的优良传统,但现代文艺的特点是,不仅为人民代言或彰显人民意识、人民情怀,还重在把传统文艺忽视掉的人民真正地主体化,成为艺术表现主体,成为真正的主体内容。以人民为中心,要求高水平的和全面的人民性,我们不仅需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式的人民性,现代文艺的人民性还需要使人民的主体部分获得应有的主体地位,需要鲁迅的《祝福》、老舍的《骆驼祥子》、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只有如此,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表现人民,才能真正在现代文艺的水准上实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文艺之心,是生活之心,这是一个人民、生活、文艺三者统一的需为之努力的境界。正确地找到和恰当地表现这个文艺之心和生活之心,文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才能在人民性中实现审美性,审美为尊、艺术为尊也就自然地落地生根、落到实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