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自我个性的牺牲 王家新: 这套全集是里尔克中文译本里最全面最专业的版本。陈宁曾说,译者不仅要有个性,而且要有牺牲精神,要尽量忠实于原作者。今天网上“玩票”的人很多,但翻译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我也做翻译,我翻译的诗人都是我爱的诗人,我的译文中有爱的燃烧,是牺牲的产物。没有这种精神,你无法进入里尔克的世界。 伟大的作品在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不同的译本,但是在那么多译本之后,你的译本有没有其他译本不可替代的独到意义?陈宁的译本和其他译本不大一样,比如《杜伊诺哀歌》,“谁,倘若我呼号”,他用了“呼号”,一般用“呼喊”;“究竟谁会在天使之列将我垂听”,他用了“垂听”。当然,我们不是说这样翻译就是完美的,但可以看出陈宁的呕心沥血,他要给语言一个新的身体。 何家炜:我和陈宁是在网上的翻译论坛相识的,他知道我在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我知道他翻译了里尔克的很多德文诗。后来他还建立了里尔克中文网,收集与里尔克相关的所有资料。我们的交流主要在网上。他曾经问我翻译时要不要将里尔克德文诗中的高频词进行统一,还有一次邀请我一起读《圣经》,因为里尔克诗中有很多与《圣经》相关的典故。我们只见过两面。2002年我骑车到沈阳去看他,在他的书房里住了一个星期,里面有各种版本的里尔克的书。第二次再见已是他的遗容。 全集更接近里克尔的世界 王寅:里尔克代表一种高度和难度。难度在于他对语言的挑战、对自己灵魂的探索,包括情感的挖掘。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里尔克,到现在已经30年过去了,每一次读里尔克都有新的感受。很多当年喜欢的诗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去读了,而里尔克依然让我们这么着迷。他身上有一种女性的柔弱气质,但他的诗却有很强的爆发力,比如《杜伊诺哀歌》。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用里尔克自己的话说,这好像是上帝读给他听的诗。 张辉:陈宁在序言里提到《归真要道》这本书,提到两个翻译原则:一是“译义求达不敢藻饰”,一是“不增己见不减原文”。这是陈宁翻译的理想,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态度。 对于里尔克的诗来说,全集的意义更大。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是因为里尔克诗歌中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他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第二故乡是俄国,也去过北非,甚至对印度文化也有非常深的研究,他给法国雕刻家罗丹做过秘书,后来还在巴黎生活了许多年,写了许多的法文诗。因此,全集会让我们尽可能地接近里尔克的世界。 (本报记者周飞亚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