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多产的过去:《林海雪原》的记忆书写(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杨晓帆 参加讨论

    “胜利的哲学”与“乐观的文学”
    回到少剑波的形象塑造上来,少剑波的“勇”不是栾超家式的“跨谷飞涧”,他的“智”也不是杨子荣的化装与舌战,相比小说中其他传奇化的英雄人物,少剑波更“接地气”。与他那合乎传统小说原型的英俊和神机妙算很不相宜的,小说中经常在少剑波思索战略决策时,插入两段“现代”知识。首先是始终缺席却又在场的何政委和田副司令,总是在战役得胜时,以信件等方式提醒少剑波要戒骄戒躁;其次是小说中几段涉及自然科学常识的描述,例如少剑波用瓶子热胀冷缩来解释白茹治疗冻伤的方法,借库伦比地质气候的“四桩怪”给战士们上自然课。尽管两位上级领导的一句“要镇静”,还难以上升到阶级教育的高度,科学原理的详细说明,与情节发展也并无必然联系,但类似后来对社会主义新人“又红又专”的要求,少剑波毕竟集中体现了曲波观念中现代革命英雄应当具备的素质。
    再从结构上看,李希凡认为,少剑波只发挥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不如《红旗谱》中“性格发展史”式的英雄塑造(李希凡:《革命英雄典型的巡礼》,《文学评论》1961年1期)。从革命通俗文学角度看,这种“缀段式”的传统文学结构,也因缺乏线性的进化时间观念,不能像更成熟的革命史诗那样从本质上重述革命的起源神话、英雄传奇和终极承诺。作为新中国军旅文学创作第一次高潮中的作品,《林海雪原》的重心始终是“如何求胜”,而非革命的合法性论证。
    然而从“求胜”的角度聚焦四场战役的衔接处,曲波又写出了他的“胜利的哲学”。在每次战争间隙,少剑波常常以日记、报告等形式分析战斗情势、自我反省。曲波不惜放慢叙事节奏写少剑波的心理活动——如何克服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处境。像对待大雪那样,将劣势转为优势,始终是每次作战的出发点,以革命教科书的视角看,这简直就是实践辩证唯物论的通俗版本,凝结了游击战、持久战等“人民战争”的经验和原理。虽然曲波承认有关滑雪的情节纯属虚构,只是为了增添小分队作战的浪漫氛围,但利用雪的事例贯穿全篇,仍象征性地构成了小说中乐观主义情绪得以不断产生的源泉。对比后来样板戏中杨子荣式“胸有朝阳”、“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林海雪原》并没有直接表达对毛泽东思想的赤胆忠心,但什么才是革命更宝贵的财产呢?“乐观”不是来自抽象的信念或意志,而是在“胜利的哲学”指引下的行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