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现代批评观:用耳朵来“阅读”(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学报 王 涛 参加讨论

    换位思考,聆听不一样的声音
    《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巴恩斯的战争创伤暗示了什么呢?战后在性和其他意义上的不育;《尤利西斯》中斯蒂芬的手杖又代表了什么?它可能象征着弗洛伊德意义上的男性生殖器,表现了人物对自己男性气质的怀疑。毫无疑问,它又是某种精神支柱。那么它是否也是抗拒世俗的一个手段?其他读者会发现其他可能的解释和阐释吗?完全有可能。
    这里,你好像发现了一件不乐意的事:读者开始指手画脚。完全没错。事实上,自1965年左右,权力的天平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作家被驱逐了,读者成为作品意义的最终裁判。此外,作为交锋空间的作品变得更为活跃,可能性更为开放,暧昧模糊、不确定都进入到这场游戏中。你恨罗兰·巴特吗?那他可够无辜的。其实在他发表宣言的很久之前就已经暗流涌动了……
    在真实的世界里,事物的结局并不总是那么体面干净,过分的清晰会杀死小说。现实主义决不是叙事的必要条件,而仅仅是一种文学建构。因为,我们生活在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之后的时代,生活在世界大战和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年代。是它们决定了小说不再需要确定性。
    小说所做的事情是“展现”而不太适合进行阐述与雄辩。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说过,“只有事物,没有概念”这是小说关于人和事的法则。让小说这个大机器运转起来,当然不是让你去推,而是赋予它一个内在的力:《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码头对岸的绿灯、《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用余生眺望的地平线、伍尔夫笔下人物的欲望、福克纳笔下人物的执念。
    你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作家,让我的小说不只是讲一个故事,要关乎历史、人类和哲学。不要急,一些伟大的作家的作品或许会给你启发。
    历史这个无处不在的魅影,在新的时代又写了些什么呢?后殖民写作(拉美、非洲、印度等地区的小说)可能会给你灵感。他们大展身手的地方通常是历史大行其道之处,或是历史失控的领域。家国历史、民族历史、个人历史,同化、分离以及对抗,身份认同与心灵归属等问题正借助小说进行着历史的多重书写。
    约翰·福尔斯,这个多次提到的家伙,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让他的叙述者谈了对查尔斯的看法:“他并不了解存在主义的那一套术语,但是他的感觉的确是因自由而焦虑的一个典型案例———既意识到自己享有自由,又意识到享有自由是一种恐怖的状态。”这位生活在1867年的绅士有了萨特和加缪所阐释的存在的焦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