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翻译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现实令人担忧,高质量的口译和笔译人员匮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懂专业的口译人员难寻,能够参与类似中华文库经典作品翻译的青年人甚少,想学口译的青年人多,想‘坐冷板凳’从事笔译的青年人匮乏。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迫在眉睫。”刘和平指出。 专家们指出,目前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明确,存在较强的功利性取向。使翻译人才培养和外语教育本身回归人文传统,将学界和业界、国内和国际等各方力量整合起来,给予长期持续的经费投入,在翻译人才评价标准方面建立更为系统科学的体系等,是值得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 多语种翻译队伍的建设亟待解决。专家们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主要以英、法、德、日、西等通用语种为主,非通用语种涉及较少,相关对象国语言的高级专门翻译人才培养问题需要破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现开设有67个外国语专业,是中国目前开设外语数量最多的高校,距离覆盖世界主要国家语言仍然具有较大差距。 在中国走向世界的重大历史关头,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积极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向世界讲清楚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是一项时代的任务。国家需要引导好翻译教育事业这个基础命题,凝聚起语言的力量,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说明好中国。学者们一致认为。 “希望国家建立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推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刘和平建议:“设立人才培养项目资金,有计划地培养各领域或专业急需翻译人才;更多设立奖学金,积极鼓励并培养中外青年人,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服务;投入必要的资金,尽早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医学、中国教育等专题汉外多语种平行语料库,为中国文化普及做好基础性工作;整顿翻译市场,鼓励翻译自由职业者;征收语言服务企业‘学徒税’鼓励并支持企业用‘学徒税’接收实习生,与高校共同培养语言服务人才,实现校企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专业化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