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 人民日报 》( 2015年 魏哲哲 参加讨论

    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翻译面临挑战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新时代条件下,翻译工作无疑担负着重要角色,却也面临不小挑战。“中国文化中的‘韬光养晦’一词有着多种翻译方法;一个‘不折腾’折腾了翻译界很多专家学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又引发了无数争议,是铁硬,还是打铁的人硬?”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刘和平举例解释。
    “与经济发展相比,中国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与国家的地位还不相符,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外译中的异化策略在翻译中占据明显优势,甚至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对中国的误读与扭曲,使作为国家利益的中国国家形象受到损害。”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院长孙晓萌指出,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有关中华思想文化的整理、译介与传播没有相对一致的理解与阐释,更没有规范的翻译标准和统一的操作规程,相关解释、翻译往往大相径庭,译法纷纭,水平参差,极易引发歧解,极大影响了“中国声音”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正为此做着努力。教育部、国家语委集合国内外文史哲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立足于国际传播的角度,筛选、整理包括“道”“仁”“义”等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与思维方式的核心术语,并据此译成英语及其他语种,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维护文化主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