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不能被简单理解为语言转换 “从古至今,翻译在世界文明进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着如何使用归化策略构建中国自身文化身份,增强中国话语权、国家文化传播力、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任。”孙晓萌指出,“翻译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语言转换,它应取决于译者对中外两种语言的掌握与运用,取决于其跨文化交流的水平与能力。” “几乎每一条术语背后都是几千年的文化史。”国家外文局原副局长、翻译家黄友义道出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存在问题难处的根源,“五千多年的思想要用简单的外文表达出去,首先要自己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过去我们仅仅盯着如何更好地翻译为外文,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不重视,文史哲基础不够,需要补课。” 的确,语言同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思维范式、行为逻辑等。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正如国家外文局原局长、翻译家林戊荪所言:“需要更多地研究自己的、对方的文化背景。如果翻译粗糙,这不止是简单的文字缺陷,还因为对相关文化不了解,没有抓住对方的思想文化思维。” 很难找到合适的外文对应词汇,这是文化对外传播中翻译工作经常面临的一个挑战。外研社社长满兴远介绍:“我们发布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有些直接将术语的汉语拼音作为翻译,比如‘道’。但这绝对不是‘懒汉思维’,而恰恰是我们研究讨论最多的地方,是为了保留文化的基因!我们要以百年、千年的格度看事情。比如‘豆腐’就是有中国文化基因的词汇,从开始译作汉语拼音,到外国接受这个词,经过了百年时间。现在都讲‘豆腐’这个词,也就说明中国的文化已经走了出去。” 专家表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还存在使外文减少“翻译味儿”的挑战。既要让老外看得懂,不牺牲外文的美感,也要保证不背离中文意思,不走样。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瞄准的不仅是少数学者,而是对中国感兴趣的普通人,包括老师、学生、商人、记者等,需要用他们习惯的语言把深奥的哲理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