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在我们之前的人,对此有过深刻的反思。《金钱不能买什么》一书的作者桑德尔早已有言:在我们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可以出售,这个世界难道没有问题?显然,不是一切美好价值都可以用数据来衡量,不是所有社会生活角落都适用市场法则。赢者通吃的成功,对大多数人并非福音;金钱统帅的逻辑,更不是生活的理想图景。真正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从改革开放前的清苦日子里走出来的中年人,还是已经实现经济自由、正在努力追求更高层次的成功人士,甚或仍在供房供车的所谓房奴蚁族,几乎没有人否认,物质的满足不能替代理想的境界。那么,怎样防止市场价值观侵蚀本不该由它们主导的领域?如何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构建我们的精神空间、定义我们的时代气质? 虽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们依然任重道远,但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无可回避地与我们遭遇。我们挣扎,不全是为公平竞争奔走、向贫富差距宣战,更为了找寻宁静的幸福、单纯的快乐、踏实的收获。我们怀旧,不是真想回到过去,只是希望回答自己,怎样找回奋斗年代那种一往无前的意气风发? 为了这个答案,无数人已经上路出发。他们有的结伴“驴行”,到大自然寻找天人一体的契合;有的跟在扫桥爷爷后面举起笤帚,一笔一画清扫心灵的积垢;有的放下手头“高大上”的白领工作,只为给留守儿童点亮烛照乡村夜路的灯光;更多的人,则是努力从柴米油盐的一地鸡毛中抬起头来,传递一个励志故事,转发一则鸡汤微信,携手朝着那个让自己更心平气和的方向…… 前一段微博微信圈里,许多人一遍遍转发这样一段话:一位外国管理学大师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他由此担忧一种“集体智商的衰退”。这样的担忧,之所以在无数中国人心里激起共鸣,正在于见多了“毁三观”的故事,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其实是那样在乎、那样看重。 为时代气质重新定义,我们已经走到了这样的时段。如果说,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脸面和躯体,治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的内部生理系统,那么价值观、财富观、幸福观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正是要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养足健康茁壮的精气神,我们就会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多一些心灵的沉静;在现代化的外表下,多一些思想的厚重;在市场化的大潮中,多一些内心的坚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