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死亡·人性·亲切——顾彬、袁凌对谈“死亡”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艺术报》 蒲 波 参加讨论

    ◇孔子说,不懂生命,不谈死。但他还是说了不少“死”。孔子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人死的时候,生命才是完成的、完美的。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我们面对死亡应该乐观,不要怕。 ——顾 彬
    ◇面对死亡,要的是安放,人最终要找到一个安置生命的地方,要把这样一个陌生化的经验安放下来。我想给死神狰狞的面孔戴上人性的面具。有时候,你没有温暖的世界,但你能有温暖的帷幕。 ——袁 凌
    顾彬,很忙,一个深秋的早上,他早上4点起床,在青岛忙完工作,下午3点半再赶到北京海淀图书城的言又几书店,与作家袁凌对谈“死亡”。他虽然很疲惫,却动作从容,说话慢条斯理。在对谈开始之前,他从黑色的双肩书包里拿出两本小书放在简洁的茶几上,很普通却很引人注目:小红皮的书是《新华字典》、小黄皮的书是《德汉词典》。作为汉学家,他在对谈的过程中,仍然不忘翻看一次《德汉词典》,以求表意的完美。
    谈死亡,对于顾彬来说,是一个相对轻松的话题,或许根源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他讲述了不少自己成长经历中面对的“死亡”,那些“死亡”有乐观,也有内疚,最让他揪心的不是好朋友的逝去,而是没有告别。他不理解,中国人为何对死亡如此畏惧?为何会害怕墓地?非虚构写作者袁凌的新作《我的九十九次死亡》,用乡村中国的体验,用最普通的中国人的生死过程,回答了顾彬的疑问。从幼年记忆中第一次开石板受伤的“红死”,到饥荒中饿死的年轻人;从遇难的矿工到反革命案件中被枪毙的犯人;从生命最后时刻的作家路遥,到重庆红卫兵墓;从狂犬病被打死的狗到面临灭绝的熊……袁凌平静地记述死亡,试图记住死者说过的话,记住他们的眼神、手势或者气味,“给死亡狰狞的面孔带上人性的面具”。
    对谈实录如下——
    顾彬:我最近来到中国,城市到处都是灰色。我困惑,雾霾中人们怎么生存?死亡不是一个文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我和我的妻子在波恩买房,我看好一个有大花园的房子,但我的妻子害怕,因为房子的主人死在那里。我不害怕。对我来说,墓场不是让我害怕的地方,是让我安静的地方。我不了解中国人怕什么?苏格拉底说,我们搞哲学的时候,我们就是学习死,我们要学会好死。《论语》里,也有类似的观点。《论语》是非常复杂的书,很多地方不清楚。所以,国内外很多人对《论语》的理解是错的。孔子说,不懂生命,不谈死。但他还是说了不少“死”。孔子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人死的时候,生命才是完成的、完美的。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好。我们面对死亡应该乐观,不要怕。袁凌,你为何选“死亡”这个题目,最初你选的是“生命”?
    袁凌:这本书,我是从2000年开始写作的,我当时离开家乡很多年,想要有一种方式重建与家乡的联系。我想到一些人,他们很卑微,他们的一生没有什么重大事件、曲折情节,不能构成文学的主人公。他们的人生唯一可以纪念的时刻,就是他们的死亡,会有亲人朋友来纪念他。我想以此纪念他们卑微的生命。我那时生过病,我生长在医院里,我见过很多死亡,有溃烂的死亡,鲜红、雪白的死亡,也有细腻的死亡、没有一点看点的死亡。记录死亡的好处,是能摆脱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束缚。我把每个人平等地表现出来,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的差别。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死亡都是头等重要的哲学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它?对死亡,不应是畏惧、拒斥的态度。顾老师为什么在墓地能找到平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