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开掘古代文学资源 服务当代文化建设——文学史家刘跃进访谈(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作家网 熊元义 参加讨论

    中国学术史的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在文学研究方面真正作出贡献的人,无不在文学观念上有所突破,但是,所有的观念必须建立在坚实的文献基础之上、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学传统基础之上。如果说文献基础是骨肉的话,那么文学观念就是血液。一个有骨有肉的研究才是最高的境界。近现代以来,随着学术观念的变化,以论带史等理念先行观念似乎成为了文学研究的主流意识。事实上,一个有出息的文学史家在细心梳理文学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会努力从中归纳出若干理论。因此,很多理论家往往就是文学史家。或者反过来说,文学史家往往又是出色的理论家。世纪之交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正从历史上的正反两个方面总结经验教训,不再固守着纯而又纯的所谓“文学”观念,也不再简单地用舶来的观念指导中国文学研究实际,而是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出发,梳理中国古代发展文学演进的线索。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正悄然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走出了过去那种单一僵化的研究模式,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界域分明的狭隘心态,以务实求真的态度拓展研究领域。最大的变化还是学者的研究意识的强化,文学本位意识、文献基础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关注。所谓文学本位意识,核心问题是回归文学,回归中国文学传统。在此基础上,传统的文献基础意识得以凸现。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以及历代职官、历史地理等传统文献学自不必说,就是新兴的文献研究领域,如电子文献、出土文献、国外文献等也成为学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追求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研究文学,研究文学史,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提供某种系统的文学发展的知识,更重要的,还应当从丰富多彩的文学史探索中逐渐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框架或理论主张,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新的时代呼唤新的学问,我们没有资格妄自尊大,也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我们面临着挑战,也充满了机遇。
    文学史研究的目的
    熊元义:当代学术研究越来越匠气化,不少学子不是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而是急功近利,乃至趋炎附势。在文学研究中主要看作家在权力场中的位置,而不是着眼于这个作家在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我们如何认识文学史研究的目的?
    刘跃进:据说,古典文学研究从业者已多达上万人。现在流行的学术著作,多是学位体、项目体的产物,越来越匠气化。有的学者,平面克隆自己,越做越表面化。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读书越来越方便,而耐心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大家都渴望对前人有所超越,拥有优异的研究成果,有些学者却为此标新立异,贪多求快,成批制造著作。同时,文学研究强调国际化,本意是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研究者对西学不辨优劣,对本土文化缺乏自信,惟洋人马首是瞻,不仅对其作廉价的吹捧,甚至挟洋人自重,自己也模拟洋腔洋调,自以为高明。还有两种极端倾向,或自命为文化精英,躲进书斋,沉湎于个人的研究想象,故作高深,追求所谓纯粹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或有意无意地误读经典,追求商业炒作,扭曲文学价值,将严肃的学术研究变成娱宾媚俗的工具,迎合当前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浮躁风气。这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仅从学术方法上寻求原因,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我们的思想境界出现了问题。部分学者过于看重自我,过于关注自己的学术小圈子,而忘却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事研究学术?
    这就要求我们要反思文学史研究的目的问题。萨特就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文学能顶什么用呢?”其实,还可以扩大一点说,整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于饥饿的人们来说,能有什么现实的用处呢?如果是现实的理解,确实没有任何用处。但是人文科学的研究,最终体现在对于人的终极关怀和探索。回顾学术史,我们还发现,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研究者的思想境界。如果把学术研究仅仅视为满足好奇心,或者是为了稻粱谋,追求在小圈子内分享的文学研究,那是没有生命力的。其结果必然会使理想缺位,自我边缘,与现实社会、与人民大众越来越远,就走不出徘徊的困局。真正优秀的研究工作者,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地理解人民大众的理想和追求,密切地关注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与人民大众的需要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获得发展的生机,才能提升学术的品位。这又回到我们开始谈到的话题,前面集中讨论是回归经典问题。这里,我们还应继续追问:回到经典的目的又是什么?顾炎武在《日知录》19卷中大声呼吁文章必须“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今天,我们确实应当认真地想一想当代学者的使命是什么,这个时代的主题是什么,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做学问,题目可以有大有小,但是,必须要有宽广通透的学术视野和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否则,我们的学术只能越做越技术化,而缺少人文情怀;越来越脱离社会,而引起人们对于文学研究的误解乃至排斥。由此看来,解决研究者的思想境界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应当认识到,文学研究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在作用,是提高全社会文学艺术欣赏品位、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研究又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人心工程。为此,文学研究工作者要勇于承担使命,不断探索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凝聚新思想,真正拿出让人民满意的学术成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文学研究的本质意义和长远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