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陈广胜先生在创作技术上极具时代特性的方式,令我感受深刻。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迪亚诺在获奖演说上不无遗憾但也满怀期待地指出:从那(19世纪)以后,时间已经开始加速向前,这也解释了为何旧时代的文学家们能够建立起那种类似天主教堂一样宏伟壮丽的文学大厦,而如今的作家只能有一些分散的、碎片化的作品问世……我也很好奇下一代人,也就是和互联网、移动电话、伊妹儿和推特共同诞生并成长的一代,会怎样利用文学来表达他们对当今世界的体会? 《改变》是一本由三十篇不足两千字的博文构成的作品,因为作家的有意识,碎片化的断章最终得以构成一幅周备的图画,星月宏伟,春风释怀。一篇和一本各自的完整性,分别走向了一个终点:这是庖丁解牛的说明,而非盲人摸象的寓意。在我看来,莫迪亚诺的困惑,答案并不在2014的年代符号,更不在于时代的记忆和互联网的习惯,它一直就藏在文学本身,从未更易,从未离开。那遥远了的,只有我们的内心。 这一点出乎《改变》的题外,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此,我不过想要笨拙地作出一个说明:本书的价值,更不止于上述的叨叨絮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