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中国作家协会: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人民日报》2014年04月2 中国作家协会 参加讨论

    前 言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文学评论更加活跃,文学活动成效显著。
    一、文学创作
    1.小说与网络文学
    2013年,小说家们凝视民族生活的过去和现在,细致梳理壮阔丰盛的中国经验,在人民的梦想和奋斗中认识和表现时代的变化发展,长篇小说创作硕果累累,中短篇小说创作生机盎然。
    贾平凹的《带灯》以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观照社会现实,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知青”一代的精神史,苏童的《黄雀记》在世事的映照下揭示人心的隐秘。王蒙最初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这边风景》,满怀激情、体贴入微地描绘特定年代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体现出对共和国历史的深情珍重。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以古老的故乡思维生动展现上世纪初叶的边城画卷。林白的《北去来辞》、项小米的《记忆洪荒》、王华的《花河》、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马原的《纠缠》、徐小斌的《天鹅》、张浩文的《绝秦书》、艾伟的《盛夏》、红柯的《喀拉布风暴》、须一瓜的《白口罩》等长篇小说,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
    70后作家纷纷推出长篇新作,是年内引人注目的现象。乔叶的《认罪书》、田耳的《天体悬浮》、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等,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中深入剖析人的精神状况,表现出直面现实、刻画灵魂的雄心和能力。颜歌的《我们家》、七堇年的《平生欢》、冬筱的《流放七月》、鲍鲸鲸的《等风来》等,展现了80后、90后作家的长篇创作成就。
    中短篇小说创作始终处于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一个普通青年的悲伤蕴含深广忧思,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在叶弥的《亲人》、铁凝的《火锅子》、蒋韵的《朗霞的西街》、计文君的《卷珠帘》等作品中,作家们富于想象力地探索和确认美与善、爱与信;陈应松的《去菰村的经历》、邓一光的《轨道八号线》、鲁敏的《小流放》、陈谦的《莲露》、蒋一谈的《故乡》、肖江虹的《蛊镇》、李佩甫的《寂寞许由》、陈河的《猹》、马金莲的《长河》等,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时代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中国与世界。蒋峰的《手语者》、星河的《聚铁铸错》、陈继明的《陈万水名单》、小白的《特工徐向璧》、石一枫的《三个男人》等,为表达丰富深微的中国经验做出了曲径通幽的探索。张嘉佳在微博上发表讲述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睡前故事”,结集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显示了新媒体为小说创作和传播提供的新的可能性。
    2013年,玄幻、仙侠和都市类小说继续居于网络文学主流。唐家三少的《绝世唐门》、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辰东的《完美世界》、方想的《不败战神》和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等作品广受读者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动、读者的分众化趋势、有关方面的扶植和引导,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创作。网络作家的写作和发表方式发生值得注意的变化,江南的《龙族》系列、萧鼎的《诛仙2》选择了线下写作出版路径,小桥老树的《侯海洋基层风云》则采取了先出版,再上网连载的“双轨制”。这表明,部分作家正克服每日更新的急迫,回归耐心、沉着、精益求精的写作。
    2.诗歌
    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巨变对诗歌构成了重大考验,也为诗歌敞开了广阔天地。2013年,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人的担当意识、诗歌的思想性等问题持续成为诗歌界讨论的热点。年内出现了孙文波的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感怀、咏物、山水诗之杂合体》、小海的长诗《影子之歌》、刘年的组诗《虚构》、荣荣的组诗《声声慢》等一批具有现实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高缨诗选》和翟永明的《行间距》、沈浩波的《命令我沉默》、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潘维的《水的事情》、宋晓杰的《忽然之间》、侯马的《他手记》(增编版)、江离的《不确定的群山》、柏桦的《一点墨》、刘川的《打狗棒》、张执浩的《宽阔》等诗集呈现了诗人们活跃的探索和创造。山东、浙江、云南等新锐诗人群体的崛起引起广泛关注,诗刊社推出《第29届青春诗会诗丛》,15部诗集展示了青年诗歌创作的最新收获。以北京的“我们”为代表的写作群体带动了散文诗创作的新变。
    旧体诗词在继承和创新中力求表达新的时代经验,实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显示出日益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相关社团组织达2500多个,创作群体扩展到大中学校园。
    诗歌如何有效地重建与读者的密切关系,这是近年来诗歌界不断探索的课题。2013年,新媒体平台、诗歌网站与纸媒的互补日益紧密。国内第一个诗歌跨界传播基地在深圳问世,结合电台、影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的“第一朗读者”活动,“为你读诗”、“睡觉前读一首诗” 等微信公众号和“新诗实验课”、“诗歌来到美术馆”、“中国诗电影”等活动,推动了诗歌的大众传播。
    3.散文
    2013年,散文家们在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中,承载着人生与文化之“道”。
    陈忠实的《儿时的原》、鱼禾的《父老》、塞壬的《悲迓》、周晓枫的《盛年》、王巨才的《沉重的负债》、邓友梅的《我走过的道路》等,在对记忆的珍重抚摸中领会生命的幽暗与明亮。王小妮的《我们的存在感》、刘亮程的《新疆无传奇》、张炜的《谈简朴生活》等,打开了深广的思想空间。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詹谷丰的《书生的骨头》、余秋雨的《从一帧照片想起》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礼敬。
    年内出现了一批引起广泛关注的散文集或长篇散文,作者把自己全身心地放进作品,在行动、观察、回忆、思考中呈现丰赡多彩的精神世界。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满怀激情地追忆前辈的革命生涯,焕发着理想和信仰的光芒。胡冬林长年在荒野中凝视生灵,他的《狐狸的微笑》是“生态写作”的重要成果。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透过历史的镜片打量着沁河两岸的乡镇,苏宁的《一座消失的村庄》是正在逝去的乡土物质生活的档案,而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同样表达着时代巨变中的绵长乡愁。柴静的《看见》是十年央视记者生涯的记录,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在自我审视中展现锋利的文化态度,陈平原的《花开花落中文系》和李辉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则是从个人记忆出发反思和梳理文化脉络的努力。
    随着微博、微信成为散文写作的新空间,年内出现了“微散文”的概念。《光明日报》两次以专版刊登选自微信的“微散文”,《一个北京导游眼中的藏族人》、《太空授课还带来了什么》、《老板,您能请我父亲吃饭吗》等显示了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的独特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