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美学体系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4月14日 杜学文 参加讨论

    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改革的同时,人们的审美现实和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外在的、物质的东西的改变必然对人内在的、心灵的需求产生影响。需要我们重视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与人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一种社会的变化也可能是从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开始的。而这种价值观的变化和确立,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更多也更经常地是表现在人日常的精神生活之中。我们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更多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行为中不自觉地体现着,比如从人们的衣着、时尚、休闲、娱乐、饮食等生活细节当中流露出来。当然,这其中也就存在一种对什么是美,什么是高雅,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认定,是一种从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的审美行为。但是,我们的美学理论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世界缺乏关注,更缺少深刻的理论总结。这种理论的失语不仅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审美追求也严重地缺乏引导。由审美而来的对价值观的偏差并不仅仅是艺术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产生制约,也将因此而对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我们已经意识到的正确的价值体系的构建外,适应时代要求的美学体系的构建也至关重要。这种美学体系至少应该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品格。首先,应该是植根于民族文化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漫长历史对人类的审美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贡献是与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比如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统一,就对中国美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重视人自身内心世界的修养,也在中国的艺术中有非常生动的表现。这些今天看来依然具有生命力的理论元素应该很好地体现在我们新的美学理论之中。其次,应该广泛吸纳人类审美实践中与我有益的成分。中华文明一个非常突出的品格就是具有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五千年而活力不止,充满魅力,就是因为她从不拒绝排斥其他文明中与我有益的东西,并且能够很好地吸纳、改造,与既有的文明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新的生命力的文明形态。第三,应该是具有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品格。虽然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来看,有先有后。但从文明的品质来说,我们还不能简单地把某种文明设定为先进的,某种文明设定为落后的。我们应该更注重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形态中需要什么样的文明。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文明形态不仅不能说是先进的,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因为他将摧毁现存的社会秩序,使之陷入混乱,甚至灭亡。这已经被历史和现实所证明。审美理论也是如此。我们要构建适应时代的美学体系,目的就是要解决我们现实生活,特别是审美活动中面临的问题。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任何理论都是我们所不需要的。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理论就是先进的,欠发达地区的理论就一定是落后的。衡量一种理论的先进与否,主要的标准是看它能否解决现实问题。一味泥古遵古,抱残守缺,将使既有的文明窒息。盲目地崇洋媚外、移花接木,将使既有的文明断裂。因此,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中具有生命活力的优秀成分的同时,合理吸收接纳融合其他文明中于我有益的元素,形成能够解决我们现实问题的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目前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首先是审美形态发生了变化。就中国传统美学而言,对艺术并没有严格的分类。但目前我们习惯使用的分类是从欧洲的教科书中传来的。即把艺术分为包括文学、美术、戏剧,以及建筑等在内的十几个类型。当然也有以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的所谓“伦理美学”等。这种分类对我们来说比较习惯,也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艺术类型不断出现。比如,19世纪末,出现了电影;之后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出现又有了电视剧。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有关的艺术形式不断涌现。如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以及还很难说是不是艺术的各种博客、播客、微信、短信等等。与技术进步有关的艺术形态的出现相伴随的是艺术的商业化表现更加突出。不仅各出版社追求出版物的发行量,电视台追求电视剧的收视率,电影和舞台作品追求票房收入,以互联网为传播渠道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成为互联网商业运作的重要方式。网络游戏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今天重要的经济模式。2013年,网络文学的收入规模达46.3亿,更是成为资本的宠儿。对这种审美形态的变化,我们的美学理论基本处于失语的状态,不仅没有具有理论高度的总结,甚至没有较多的关注。那么,如何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使之进入美学的视野,并形成能够引导其发展的理论,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与之相关的是我们的审美活动也发生了变化。从人类审美实践的历史来看,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最早的审美活动是与人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的。即人在从事某种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审美实践。比如远古的人们在劳动中形成了劳动成果,感到了自身生命的价值,内心生发了喜悦,就是一种审美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形式更加多样,艺术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艺术也逐渐成为特定的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与普通的审美大众出现了分离。这时,人类的审美活动需要特定的条件和场合。比如,要欣赏戏剧,就要到有舞台的剧场才能完成。要看电影,必须到电影院。但是,目前人类的审美实践似乎又呈现出与远古时期相似的特性。互联网的出现,及其技术的不断改进,使人们的审美活动更加方便。比如,人们不必到剧院就可以在互联网上看戏剧表演,不用电视机就可以欣赏电视剧。而且,这种审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具有随时随地的即时性状态,重新出现了与人的社会实践重合的样式。我们可以在写文章的同时听音乐,因为互联网与无线传播技术给我们提供了方便,而不需专门去音乐厅;也可以在旅行的同时看电影,而不必去电影院。当然,这种即时性也带来了随意性。一部电视剧可以看到一半的时候停止,到有时间的时候再接着看。而不必守候在电视机前,受制于电视台的播出时间。当年人们收看《新星》《渴望》《陈真》时万人空巷的状况可能不再会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