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张炯: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3月26日 张炯 参加讨论

    要重视作品内容的厚重与深刻
    光语言好、结构好,艺术上颇完美,而内容不好或单薄,要成为经典作品恐怕也难。这方面,长篇小说像四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成为经典,固然除了语言好、结构好,艺术追求高,还跟它们内容的厚重和深刻分不开。读者从中不仅能认识许多生动的见所未见的人物形象,还能见识不同时代的历史画卷,包括不同时代的文化和人们的想象。一首诗、一篇散文或短篇小说,在内容的厚重上尽管不能跟长篇小说比,但它们也不是不可能成为经典,这恐怕与作品创造了一定典型性分不开。也就是说,读者能够从作品里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见普遍。一首爱情诗,如果能够写出普遍的人性,使不同的读者都因作品写得真实而受到感动,它也可能成为经典。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虽短,却不失为经典,因为它非常出色地表现了恋爱的人们普遍具有的情思。鲁迅的《阿Q正传》和《祝福》都非长篇,但因塑造了阿Q和祥林嫂的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使读者从中不仅看到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而且看到一整个历史时代。这样的作品,成为经典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实际上就是对人性的深刻把握。文学是人学。人的性格、人的思想和情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文学要表现的重要内容。文学作为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人是审美的中心,文学描写的中心,也是文学内容的中心。从审美的视角深刻而真实地去把握人、描写人,这是文学经典作品所共有的特征。所谓深刻而真实地把握人、描写人,虽也包括写人的外表和行动,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的内心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说,应从审美的维度多层面多侧面地来描写人、描写人性。马克思主义并不否定共同人性的存在,而只是指出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性是具体的,是历史形成的。马克思曾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的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事实上,具体的人,不仅有共同的人性,还有民族性、阶级性、阶层性、党派性、乃至家族性等不同层面的共同人性。而人是从动物演化来的,它当然也不可能没有动物性。人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文学典型人物形象的基础。如果抽象地去表现人,那样就容易造成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公式化。具体地描写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的活生生的人,写出这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性,文学经典表明,这是通向创作典型人物成功形象的必由之路。黑格尔曾援引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的阿喀琉斯的形象为例,说阿喀琉斯爱他的母亲,忠实于朋友的友谊,对敌人残酷无情,而对被他杀死的赫克托尔的父亲的悲伤,又因想起自己的老父亲,不禁产生同情。黑格尔赞叹道:“这是一个人!高贵的人格的多方面性在这个人身上显出了它的全部丰富性。”他称赞荷马笔下的人物,“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实际上,阿喀琉斯形象的丰富的人性、人情的描写,正是希腊古代那种人物典型的“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生动反映。虽然,作为客观唯心主义者的黑格尔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而丹纳在评论巴尔扎克对人的描写时,也曾指出巴尔扎克如何从方方面面的种种细节上去描写他笔下的人物:“人物经过这样一番冗长的逐部描写,看去多么突出,多么显眼。我们把他的一切动作和全身部分知道得一清二楚!他变成了真的人,清楚而有力地印入了我们的记忆和信念!他和真人多么相似,使人产生幻觉——因为真实本来就是这样的:它有说不尽的琐事细节,这些琐事细节又说不尽地细微轻妙。我们内心的人把他的痕印留在外表生活上,留在住房、家具、用器上,留在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上,为说明完整的人,便须要说明这一切痕印。反过来,须要把这一切痕印拼凑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你所吃的菜肴,你所吸的空气,环绕在你周围的房屋,你所读的书籍,你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即使是最细小的习惯,你曾经历过的即使是最不自觉的环境,共同做成了你现在这个人。无限数的努力集中起来,造成你的个性,你的个性发挥出来又成为无限数的光线集中在一个焦点上,又把它们向无限的空间像扇子似的放射开去。就是为此,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绝对不同于别的存在。它复杂多变,不可方物,是一个深渊,惟有透视力极强的天才和极渊博的学者才能窥见它的底奥。我敢说,在这里,巴尔扎克已经登上了莎士比亚的高峰。”巴尔扎克的具体描写手法,后人不一定仿效。但巴尔扎克对笔下人物的描写所体现的从自然性到社会性、从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去把握人的原则,却仍然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我们现在不少作品写不出典型人物形象,很大程度上就因为作家往往不能全面地真实地生动地去描写具体的人及其人性。所以,尽管作品中写了许多人物,却大多难以被读者记住。中国和外国的众多经典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跟这些作品都创造出大批典型人物的生动形象,从而深刻地真实地描写了人性分不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