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张炯:经典文学作品对我们的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艺报》2014年3月26日 张炯 参加讨论

    开栏的话
    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建设道德秩序和价值体系,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和深化的进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保持文化独立性的重要途径。在文学领域,我们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求新求异思潮,回望自身的文化传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我们的文学寻找和确立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恢弘景象,是当代中国作家义不容辞的职责。为此,本报开设“文学传统的当代弘扬”专栏,就相关话题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
    诚望广大作家、评论家及读者朋友,本着真诚坦率的态度,紧密结合当前文学创作与评论的实际,结合对优秀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与新近作家作品的评介,进行言之有物、有的放矢的评说。文章形式不拘一格,直面问题,畅谈观点。期待您的支持。
     
    人们常说:当今我国的文学虽然作品很多,创作很繁荣,但是比得上经典的作品很少。这话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每个时代能够流传下来,并传诸后世的经典也不是很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要归功于孔夫子。他老人家删诗三百。就是说收入《诗经》中的305首作品,是从上古无数的诗歌中选出来的。夏商周三代共历1800年,无论如何不止创作了300多首诗歌。有些见于《古诗源》的诗歌就没有入选《诗经》。近年郭店发掘的竹简中,又发现有10多首未收入《诗经》的佚诗。可见,文学作品要成为经典,并不那么容易!自然,这不能作为我们今天可以不追求经典的理由。
    那么,历史上的经典作品究竟给我们今天的作家带来什么启示呢?这是颇值得加以深入讨论的问题。
    要重视批评家、选家、选本的作用
    我国文学种类繁多,诗、辞、歌、赋以迄各种散文、戏曲和小说,每类都留下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今天更有影视文学、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诸多新的门类。近年长篇小说的创作,竟年达三四千部。数量确实惊人!我不倾向于认为今天的文学就没有作品成为经典的可能。而从历史上看,经典作品的形成,往往与优秀的批评家、选家和选本有很大关系。批评家一般应比普通读者有更高的鉴赏眼光,也比一般读者有更宽阔的阅读视野。批评本身就有褒优贬劣的功能,对广大读者起着阅读导向的作用。而优秀的选家实际上也是批评眼光很高的批评家,大多是历代文学修养高而又视野广阔的饱学之士。我们知道,没有孔子删诗,《诗经》就传不下来。没有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文选》所选的文章也难以传世。我们还要感谢《古文观止》和《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没有他们的慧眼和努力,恐怕其中的诗文也难以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当然,选家如果眼拙,那又另当别论。选本的功劳在于它已经选优劣汰。比如《文选》就不但继承了前人选集的成果,还大多以“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选列标准。这样就利于广泛传播,利于获得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同。这里,读者的作用自不可轻视。事实上,只有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都认可、都叫好的作品才能够成为经典。虽然读者的审美口味往往与作品的培养相关。但不同时代由于社会的变化,读者的口味也不断在变。在众口难调中,能被历代读者都看好的作品,必定有作品自身的原因。并非所有作品都能够被一代又一代读者所认同。文学史上不乏这样的例证。在某一时代走红的作品,到了另一时代,读者却弃之若敝屣。但真正具有很高文学性、具有很高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平的作品,即使一时被埋没,终归也会被后人所发现。而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旧作中发现珍珠那样的作品,却也主要靠具有慧眼的批评家。因而,这就启示我们,必须加强文学批评,也必须提倡编选更多的文学选本。现代以来,像《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样的选本,对帮助其中许多作品成为经典的功劳是有目共睹的。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红色经典”被认可,与当时许多批评家的评论并非没有关系。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各项文学作品的评奖,有许多批评家参与评选,最后编集出版,也是有助于当今文学的经典化的。所以我们的出版社应该多出版些当代文学精选的选本。我相信,出版社多有批评眼光很高的编辑,当然,也可以请比较成熟的批评家参加编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