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品携带“热爱”的温度 张江: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同样,热爱人民也不是空洞的口号。对作家艺术家而言,热爱人民就是要落实到创作中,落实到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情节、每一个细节上,让自己的作品始终携带着生活的气息和人民的温度。 惠敏莉:作为古老地方剧种的秦腔,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扎根于广袤的黄土地,成为黄土地人民的艺术心声。因此,演绎人民的喜怒哀乐,让人民喜闻乐见,就是秦腔的生存之根、发展之本;离开了黄土地、黄土地人,秦腔艺术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名深受黄土地文化滋养的地方戏演员,我深谙秦腔剧种与黄土地人民的血肉联系,深知基层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渴求,也深信优秀文化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无论什么艺术,从审美价值关系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大众都是“需求”的主体,文艺作品这个客体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检阅并最终被接受,才能实现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基于这样的认识,多年来,我带领西安易俗社一方面抓创作,新排、复排剧目30余台,另一方面深入厂矿、农村、街道、社区、高校、军营和老少边穷地区,为人民群众演出。为了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人民,我在秦腔艺术之外,还学习了陕西的其他十多种地方戏,在传承保护濒危地方剧种的同时扩大这些剧种的受众面。事实证明,只要有好演出、好剧目,观众对这些地方戏是欢迎的。这些年,从新疆边陲到上海滩,从哈尔滨到宝岛台湾,易俗社从三秦大地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无论是边关军营还是海岛乡间,无论是金碧辉煌还是风吹雪打,哪里有人民群众,哪里就是我们奉献艺术作品的舞台。 张江:文艺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文艺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形成发展的动力。与人民同在,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实现文艺的伟大创造,才是文学艺术发展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