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需要是真正的需要 张江:文艺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丰富性也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很多原点性的问题反而被忽略和遗忘。文艺为什么能够存在?为什么能够几千年薪火相传、长盛不衰,并且不断发展成熟?原因就在于人民需要。这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 姜昆:文艺与人民相依相伴、相辅相成,对于最具民族性、民生性和民俗性的曲艺艺术来说,更是如此。接地气,才能有人气,曲艺所深蕴潜藏的人民性,是它存在的理由,也是它获得一代代观众欢迎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借助曲艺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曲艺艺术也在这一过程中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曲艺界有句话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什么意思?人民是我们的老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只有切近人民需要,切近生活现实,不断修改、创新、发展,曲艺艺术的血脉才能延续不绝。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直面人民群众不断变化发展的精神需求,在坚持曲艺艺术本体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技巧要素,融合各种有益观念,不断促进曲艺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民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的需要,而是与时俱进的真正的需要,越是以人民为中心,越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勇于担当的艺术责任感。 “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曲艺界向来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心里有人民、肩上有担当的具体表现。回顾过往,许多曲艺先辈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烽火硝烟中,“快板大王”毕革飞、我们的老主席王尊三用曲艺鼓舞了无数指战员与革命群众的士气;抗美援朝战场上,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与弦师程树棠用鲜血染红了异国他乡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曲艺界四面红旗之一的郭文秋用《送梳子》展现了人民对社会主义的拥护;粉碎“四人帮”后,《帽子工厂》《“白骨精”现形记》《假大空》《如此照相》等作品对极“左”思想如利刃般揭露讽刺,令无数观众警醒和深思。勇于担当是我们文艺轻骑兵的文化自觉、艺术自觉、价值自觉,今天,曲艺界更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面对新任务拿出新本事,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曲艺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