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胡适与文学研究考据化倾向(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社会科学》2013年8期 王晴飞 参加讨论

    注释:
    ①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载《王国维文集》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②参见艾尔曼著,赵刚译《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3、174页。
    ③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载《饮冰室合集》第10卷,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8页。西北地理学的兴起也与当时学人面对外部危机,关心边疆有关。
    ④陈平原:《新教育与新文学》,载《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5页。
    ⑤⑨章炳麟:《清儒第十二》,参见《訄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152、151页。
    ⑥这与当时学术界桐城派和太炎学说派的斗争有关,其后黄侃的《文心雕龙札记》和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讲义》,均有与姚书论争之意。
    ⑦以上所引姚永朴文字,均引自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3页。
    ⑧林纾:《与姚永概书》,引自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⑩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1页。
    (11)罗章龙:《陈独秀先生在红楼的日子》,引自童宗盛主编《中国百位名人学者忆名师》,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56页。当时的北大学生罗家伦在后来的回忆中也说,“他(引注:指陈独秀)的毛病是聪明远过学问,所以只宜于做批评社会的文字而不宜于做学术研究的文字”。(参见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转引自罗久芳编著《罗家伦与张维桢——我的父亲母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12)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13)章士钊:《〈李大钊先生传〉序》,引自《李大钊史事综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75页。
    (14)胡适:《论国故学——答毛子水》,载《胡适文集》卷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27—328页;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载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第6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50页。
    (15)后来读书渊博的陈汉章反倒因为同学“詈以不明科学方法”愤而离职。(参见朱希祖《逐辩“北京大学史学系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北京大学日刊》1930年12月9日)。
    (16)蔡元培:《〈中国哲学史大纲〉序》,参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页1。
    (17)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再版自序》,参见《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8)罗家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引自罗久芳(编写)《我的父亲母亲——罗家伦与张维桢》,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7页。
    (19)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卷3,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478页。
    (20)刘文典在给胡适的信中曾自夸《淮南鸿烈集解》“比起平常的书来费心血也要多些,将来定价也要贵些,并且价值比较的永远些,无论多少年后都可以有销路,究非那些风行‘一时’的书可比”。参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9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49—651页。
    (21)刘文典在给胡适的信中曾反思此前的治学方法:“(略)自己从前做工夫的法子实在太呆板、太拘谨了,充其量不过跟着乾嘉时候的先生们‘履大人迹’,实在不是二十世纪的学者所该干的。从前很以‘谨守家法’自豪,现在很想要自己开柝一点境宇,至少也要把‘家法’改良修正一番,总要教后人以我们的‘法’为‘家法’才好。”(《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9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87页)
    (22)1922年2月2日刘文典致胡适信中催促速将《淮南鸿烈集解》付印,称“典因为一种关系,急于要挂块招牌”。(《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9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第658页)
    (23)刘文典1923年12月18日致胡适信,载《胡适来往书信选》(上),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23页。
    (24)周作人:《周作人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39页。
    (25)鲁迅:《忆刘半农君》,载《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26)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中国的文化与学术》第九部分《文学的失语——整理国故与文学研究的考据化》,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5—321页。另,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一书中,亦有《文化启蒙与考证学风》一节,可参看。
    (27)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134—135页;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卷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6—519页。
    (28)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136页。
    (29)章学诚:《朱陆篇》,转引自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载《胡适文集》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166页。
    (30)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载《胡适文集》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5页。
    (31)胡适口述唐德刚整理:《胡适口述自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32)(34)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卷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15—516、295页。
    (33)(35)(37)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57—58、61—62页。
    (36)胡适:《科学的古史家崔述》,载《胡适文集》卷7,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页。
    (38)胡适:《〈红楼梦〉考证》,载《胡适文集》卷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4页。
    (39)胡适:《吴敬梓传》,载《胡适文集》卷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2—598页;《吴敬梓年谱》,载《胡适文集》卷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499页。
    (40)胡适:《〈三侠五义〉序》,载《胡适文集》卷4,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82页。
    (41)胡适:《〈西游记〉考证》,载《胡适文集》卷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00—535页。
    (42)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载《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6、58、80—81页。
    (43)不独中国如此,外国文学研究中也有此风气,如朱光潜《“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考证、批评与欣赏》一文中述及自己在外国大学中学习“文学批评”方面的课程,教师所讲授的只是版本研究、“来源”研究、作者生平研究等考据学。(《朱光潜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7页)
    (44)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页。
    (45)钱穆晚年回忆中曾抱怨,“余本好宋明理学家言,而不喜清代乾嘉诸儒之为学。及余在大学任教,专谈学术,少涉人事,几乎绝无宋明书院精神。人又疑余喜治乾嘉学。则又一无可奈何之事矣”,又张君劢曾对他说“君何必从胡适之作考据之学,愿相与作政治活动,庶于当前时局可有大贡献。余告以余非专一从事考据工作者,但于政治活动非性所长,恕难追随”。(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50、175页)
    (46)(48)程会昌(程千帆):《论今日大学中文系教学之蔽》,《国文月刊》第16期。
    (47)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55—321页。
    (49)曾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第6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