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天地之宽与女性解放——延安女作家群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 赵学勇 参加讨论

    结语
    延安女作家群的形成及其建构的话语形态是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应该受到研究者的充分重视。苏联学者赫拉普钦科指出,“在文学发展的一定时期语言艺术家当中形成的统一体,首先来源于对待现实的态度、对现实的审美感受和创作方法上的共同性。其次,作为这种统一体的根源的,是那些引起属于这一文学(现象)的作家浓厚兴趣的生活问题和创作的相似性”。(48)赫拉普钦科还特别强调,文学现象的发生与新旧时代的更替息息相关,“新的文学(现象)往往产生于社会生活已经发生重大变动的时候,或者产生在时代的先进人物开始或多或少清楚地感觉到这些变动的必要性的条件下。新的生活进程和新的冲突要求得到理解和艺术上的阐明,这就使得在文学创作中发生‘路标的转换’”。(49)文艺座谈会之后,延安女作家在《讲话》精神的引领下,以新中国的文化想象为烛照,以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和现代化追求为目标,逐渐形成了“统一体”。尽管对延安女作家来说,完成“路标的转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她们在“战时共产主义的理想国”——延安,已切实体验到无论是历史实践还是社会生活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久后将波及整个中国大地,因此她们必然以全新的文学姿态及表现方式呈现“新的生活进程和新的冲突要求”。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延安女作家的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女性话语的创造上,其女性话语显然不是囿于“性别身份”这样狭隘的视野,而是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从而赋予其女性书写以别样的历史感、现实感和崇高感。延安女作家群为中国新文学特别是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注释:
    ①1949—1978年间的研究,并没有从“女性话语”演变的角度来观察延安时期女作家的创作,也没有“延安女作家群”之说,她们的女性话语探求常常被淹没在文本显示的政治文化的分析与阐释中;新时期以来的研究,虽然格外强调“文学审美性”,但实际却更注重分析其创作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同样没有深刻揭示她们对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作出的重要贡献。
    ②李洁非、杨劼:《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第2页。
    ③杨作材:《自然科学院建院初期的情况》,《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编辑委员会编:《延安自然科学院史料》,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北京工业学院出版社,1986年,第384页。
    ④茅盾:《女作家丁玲》,《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434页。
    ⑤《丁玲生平年表》,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5页。
    ⑥魏玉传主编:《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0年,第99页。
    ⑦林联勇、胡新尚:《“莫耶的一生,就是一部小说”——记〈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炎黄纵横》2006年第4期,第26页。
    ⑧刘庆俄编:《大海的女儿——颜一烟的生平和创作》,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第48页。
    ⑨《丁玲传略》,袁良骏编:《丁玲研究资料》,第6页。
    ⑩单元、万国庆:《突围与陷落:陈学昭传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第244页。
    (11)参见刘庆俄编:《大海的女儿——颜一烟的生平和创作·自传》,第47页。
    (12)(13)毛泽东:《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18、619页。
    (14)刘悦清:《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53页。
    (15)陈学昭:《天涯归客——两次去延安的前后》,《陈学昭研究专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26页。
    (16)莫耶:《一篇小说的坎坷经历》,《生活的波澜》,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9页。
    (17)魏玉传主编:《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第553页。
    (18)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9页。
    (19)除上述女作家外,其他女作家如草明、韦君宜、曾克、李伯钊、莫耶、颜一烟、袁静等也都在作品中描写了大量女性。
    (2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日报》(延安)1943年10月19日。
    (21)周立波:《纪念、回顾和展望》,《周立波选集》第6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85页。
    (2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延安)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第2—3页。
    (2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中国文化》(延安)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第24页。
    (24)陈学昭:《关于写作思想的转变——自从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人民日报》1949年7月6日。
    (25)草明:《世纪风云中跋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23页。
    (26)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9页。
    (27)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第175页。
    (28)丁玲:《关于立场问题我见》,刘增杰等编:《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第178页。
    (29)陈学昭:《天涯归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70页。
    (30)陈学昭:《关于写作思想的转变——自从听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人民日报》1949年7月6日。
    (31)陈学昭:《我的祝愿》,《延安文艺研究》1984年创刊号。
    (32)丁玲:《一点经验》,《丁玲全集》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7页。
    (33)草明:《世纪风云中跋涉》,第180页。
    (34)草明:《“讲话”精神永放光芒》,《草明文集》第6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2年,第2279页。
    (35)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1页。
    (36)茅盾:《从〈娜拉〉说起》,《茅盾文集》第1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40—141页。
    (37)(38)全国妇联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论妇女解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45页。
    (39)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田庆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40)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3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33—233页。
    (41)陈学昭:《工作着是美丽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页。
    (42)埃莱娜·西苏:《美杜莎的笑声》,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7页。
    (43)瓦勒里·布赖森:《女权主义政治理论引论》,李银河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44)汉斯·罗伯特·尧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王卫新译,外国文艺理论研究资料丛书编委会编:《读者反应批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第142页。
    (45)丁玲:《三八节有感》,《解放日报》(延安)1942年3月9日。
    (46)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13—215页。
    (47)伊莱恩·肖瓦尔特:《我们自己的批评:美国黑人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中的自主与同化现象》,张京媛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258页。
    (48)《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张捷、刘逢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第186页。
    (49)《赫拉普钦科文学论文集》,第18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