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论语》分歧解释的集成之作——评中华书局版《论语歧解辑录》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原创 王 辉 参加讨论

中华书局2011年6月出版的《论语歧解辑录》一书,是高尚榘先生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书百余万字,丰富的歧解材料洋洋大观,读后获益良多。
    一 、选题独到,旨在全面反映《论语》注解中存在的问题。
    在《论语》研究史上,曾出现多种以汇集诠释材料见长的名著,诸如魏何晏《论语集解》、梁皇侃《论语义疏》、宋邢昺《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近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及钱地《论语汉宋集解》等。这些书,广泛征引《论语》各时代注解材料,注解观点异同兼收,其文献价值很大,学者频频引用,古今不衰。而《论语歧解辑录》与上述诸书有所不同,专事汇集古今学者对《论语》的分歧解释,目的是全面反映《论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如《为政》篇第3章“有耻且格”一语,汉郑玄《论语注》解曰:“格,来也。”魏何晏《论语集解》解曰:“格,正也。”宋朱熹《论语集注》解曰:“格,至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解曰:“又云‘有耻且恪’,诸异文当出《齐》、《古》。《尔雅•释诂》:‘恪,敬也。’于义并合。《汉书•货殖传》:‘于是在民上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故民有耻而且敬。’即本此文。言民知所尊敬,而莫敢不从令也。” 清黄式三《论语后案》解曰:“‘格’、‘革’音义并同,当训为革。”杨伯峻《论语译注》解曰:“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即‘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赵又春《我读论语》解曰:“‘格’是行为不出格,也即依规矩行事。” 金知明《论语精读》解曰:“有耻且格:有羞耻意识并且分清是非,格,动词,区分。”由此例可见一斑,《论语》诠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辑录》将这些歧解问题全面会汇集起来,是很有意义的。
    这种独到的做法,学术价值更大,因为学术研究工作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轨道上行进着。再者,上述集解、集释类的书所汇集的材料都是古代的,而该书汇集材料的时限,上起汉代,下迄当今;歧解材料不仅采书,亦采论文,在收采时限上、范围上均可补前人之缺。
    二 、汇集《论语》歧解材料丰富。
    《论语》自成书以来,由于版本间文字的不同、学术流派的不同、注家理解的不同等原因,致使《论语》字词、语句的歧解情况十分严重。以《乡党篇》的“寝不尸,居不容”为例,有的版本为“寝不尸,居不客”,一字之差,文义迥别,当然注释家的解释也会因所据版本而不一。再如《述而》篇的“自行束修以上”一语,汉郑玄解为“年十五以上也”;唐李贤《后汉书•延笃传》注为“束修谓束带修饰”;唐韩愈《论语笔解》解为“吾谓以束修为束羞则然矣”;宋邢昺《论语注疏》案曰“书传言束修者多矣,皆谓十脡脯也”;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所谓自行束修,就是自行检点约束的意思”; 杨佐仁《论束修》认为“束修是束发修饰之意”。理解不同,异说纷呈。
    对于这些分歧的解释,该书进行了全面汇集,材料远远超过了前人“集解”“集释”类之作。以《公冶长》篇的“宰予昼寝”为例,该书在其下汇集了这么多的材料(为节省该文篇幅,有删减):
    汉•郑玄:寝,卧息也。(马国翰辑《论语郑氏注》卷三•2页)(版本项在书后附录的“参考书目”中一并注明,下同)
    梁•武皇帝:昼当作画字。言其绘画寝室,故夫子叹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马国翰辑《论语梁武帝注》1页)
    宋•朱熹:昼寝,谓当昼而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78页)
    清•江声:昼非谓日中也。《书•正义》云:“天之昼夜以日出入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前二刻半为明,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损夜五刻以裨昼,此不易之法也。” 盖古人鸡鸣必起,……宰我盖天明而后起,方其未起之时早已昼矣,故曰昼寝,必非既起之后,日中而复卧也。(江声《论语竢质》卷上•12页)
    乔一凡:画字从旧本,朱本讹作昼。画为画绘之画,昼为昼夜之昼,于义大别。寝位于庙后,有大有小:大者为乱事之处,亦犹今之办公室;小者为燕息之所,亦犹今之休息室。(乔一凡《论语通义》72页)
    杜贵晨:春秋战国之际,“昼”字表时间有二义:一与“夜”相对指白天,在这个意义上“昼”通于“日”;一为一天中“四时”之一。“宰予昼寝”之“昼”即后一义。先秦分一天为四时。……在这个意义上“昼”特指“正昼”即正午,……所以,《论语》宰予“昼寝”其实是睡午觉,不能笼统说“白天睡觉”。(杜贵晨《“宰予昼寝“新解》,《孔子研究》2001.1期)
    萧民元:“昼寝”的类别很多,但被孔子骂成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该不会多。各位不妨想想,有啥事物能使一位学养俱佳的老师发大火?极有可能之一,就是孔子在讲课时,发现他认为不错的学生,当着他的面打起瞌睡,甚或睡着了。不是吗?白天上课打瞌睡,有可能表示夜生活不正常。睡眠不够,才会如此。所以孔子发火了。(萧民元《论语辨惑》68页)
    与汇集材料颇富的程氏《论语集释》比较,关于昼寝,程书只汇集了郑玄注、梁武帝解和朱熹注,而《辑录》所收的材料远远超越了程书。而且编排井然有序,材料出处详明,颇便阅览和征引。书后附录中附设“歧解词句索引”,查索起来十分快便。
    三、汇集《论语》歧解材料准确可靠。
    材料的准确可靠,是数据性著作的生命;否则,不忠实原著,以讹传讹,是对文献的践踏。从该书“序言”得知,编者在征引材料方面十分重视文献的真实准确性。
    比如在选择版本时,注重善本的利用。以皇侃《论语集解义疏》为例,《知不足斋丛书》本比《四库全书》本为优,因为《四库全书》本在编纂时为执行清廷禁书政策,对所谓“违碍之作”大肆抽毁、删改,其版本品质大大降低。如:《八佾》篇:“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知不足斋丛书》本《论语集解义疏》为:“此章重中国贱蛮夷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有君主而不及中国无君也。故孙绰曰:‘诸夏有时无君,道不都丧;夷狄强者为师,理同禽兽也。’释慧琳曰:‘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也。刺时季氏有君无礼也。’”《四库全书》本《论语集解义疏》为:“此章为下僭上者发也。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中国所以尊于夷狄者,以其名分定而上下不乱也。周室既衰,诸侯放恣,礼乐征伐之权不复出自天子,反不如夷狄之国尚有尊长统属,不至如我中国之无君也。”二本比较,文字内容、思想倾向已有天壤之别,《四库全书》本已严重失实,故选用《知不足斋丛书》本。
    比如在征引何晏《集解》、朱熹《集注》、刘宝楠《正义》、程树德《集释》、钱地《汉宋集解》等书时,注意与原书比勘,唯真是从。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注解《论语•宪问》第八章时引江声《论语竢质》语:“裨谌、裨灶,当即一人。‘谌’当从火作‘煁’。《毛诗传》:‘煁,烓灶也。’则名灶字煁矣。《左传》于襄三十一年再见裨谌,以后但有裨灶,与子产相终始,而裨谌更不见。考其论议,正是一人也。”而查《琳琅秘室丛书》本(《无求备斋论语集成》影印)江声《论语竢质》,其文为“裨谌,郑大夫裨灶也。谌读当为卬烘于煁之煁,古字同声,辄叚借也。《毛诗传》云:‘煁,烓灶也。’《说文解字》曰:‘煁,烓也。’‘烓,行灶也。’名灶,故字煁也。”文字差异甚大。看来,刘宝楠在征引时,没有严格实录,而是有所增益和删减。因此,该书采用《琳琅秘室丛书》本《论语竢质》。
    四、辑者撰写的案语,起到了判定是非的作用。
    客观地讲,《论语》产生岐解是学术活动中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岐解太多,必然会使广大的初读者难于适从,会影响《论语》真义的正确传播。该书编辑者为引导读者正确理解、接受《论语》,以“辑者案”的方式对每则歧解予以判定是非,断以己意。
    如《里仁篇》第十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历代注家对“无适无莫”的解释分歧很大:汉郑玄《论语郑氏注》解为“无莫,无所贪慕也”;晋范宁解为“适、莫犹厚、薄也”(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唐韩愈《论语笔解》解为“无适,无可也;无莫,无不可也”;宋朱熹《论语集注》解为 “适,专主也。莫,不肯也”;清惠栋《论语古义》解为“郑本‘适’作‘敌’,莫音慕,古敌字皆作适”;清代以后的解释更繁杂,此略。针对这些分歧解释,辑者案曰:
    视“适”为“敌”,视“莫”为“慕”,符合文意。此语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无所谓敌对,无所谓亲慕,只与仁义者相亲比。
    案语的观点是正确的。定州简本《论语》“无适也”作“无谪也”。谪、适、敌古通。李泽厚《论语今读》译曰:“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的各种事情,既不存心敌视,也不倾心羡慕,只以正当合理作为衡量标准。’”
    再如《泰伯篇》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注家对“不与”解释各异:魏何晏《论语集解》解为“美舜禹。己不与求天下而得之也”;宋朱熹《论语集注》解为“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今人张永隆《论语注释数则辨疑》解为“‘与’是‘争’‘战’的意思……‘不与’,就是不争”;蒋沛昌《论语今释》解为“与——宣扬,这里指自我宣扬”;林觥顺《论语我读》解为“不与读同丕与,是甚大的赏赐”。编辑者认为上述解释皆欠当,案曰:
    与,通“豫”,意为“喜悦”。 《淮南子•天文训》:“圣人不与也。”高诱注:“与,犹说也。”《吕氏春秋•悔过》:“寡君与士卒,窃为大国忧,日无所与焉。”古籍当中,“与”“豫”通用,表示“喜悦”“快乐”的意思。舜禹有了天下(帝位),而未感到喜悦。得到帝位竟然不高兴,似乎有违常理,而事实确是如此。《史记•太史公自序》记曰:“唐尧逊位,虞舜不台”。不台(怡),即不高兴。这恰好反映了古贤帝王的礼让谦逊之德。
    案语断以己见,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这样的解释,兴许能使仙逝的孔老夫子解颐。
    这是一部好书,概而言之,突出的优点表现在它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两大方面。该书文献丰富,知识含量大。百余万字的歧解数据会开阔广大研读者的视野,会启迪广大研读者的思智。该书反映《论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较为全面、条理、清楚。编辑者摆出问题的目的,就是激发广大研读者积极参与,共同研究,解决这些问题,以使《论语》这部伟大经典得到正确的诠释、解读和传播。虽然该书收集材料尚欠全面,选摘材料尚欠恰当,有些案语尚待商榷,但这些不足,在广大读者的帮助下,会得到弥补和完善的。

责任编辑:孙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