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经典及其永生——简评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2007-04 潘望 参加讨论


    《为什么读经典》 [意] 卡尔维诺著 黄灿然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在人们阅读过卡尔维诺的众多小说之后,《为什么读经典》姗姗来迟。如果说小说展示了作家的心灵,那么文学评论则可以称为作家的眼睛,它昭示着读书籍和看世界的个人化倾向。在《为什么读经典》里,卡尔维诺论及他喜爱的作家,并且给予他们经典的重量。这种私心所爱的揭露再次开放了卡尔维诺的秘密花园——沉默简洁的植物悠然生长,宇宙以最无限的形式在上空翻转,气息呈现灰色的安宁,作家作为园丁通过智性和想象管辖着这片天地。
    在《为什么读经典》里,人们有机会接近作家喜爱的作家,但这仅仅是机会而已,并且这些机会像时间一般轻易从人类的手掌间逃离。你会视伽利略为文学创作者吗?你听说过十七世纪一个叫西拉诺的法国人写了本叫《月球之旅》的书吗?蒙塔莱、卡尔达诺、莱奥帕尔迪在中国鲜有详细的介绍。尽管卡尔维诺详尽且忠实地分析他们的节奏、主题、修辞甚至癖好,但是这些我们没有读过的书始终代表着未知世界的运命,无法切实落在我们心上。原著就像一片田野,而评论是由土地生长的山楂花或者矢车菊。卡尔维诺对那些我们不太有机会读到的原著的评论无疑是美丽的花朵,它们以无根的姿态漂浮在阅读的夜晚。
    即使在这些陌生的篇章里人们仍能看见熟悉的卡尔维诺,因为他的心灵和眼睛都未改变,那些在小说中出现过的理念同样是他文学评论的标准。卡尔维诺无疑是以博尔赫斯的方式在观望整个世界,他们都认识到文学理念是一个由智力建构和管辖的世界,并且致力于通过这种精神秩序战胜现实的混乱。在这类作家的传奇中,命运的实现方式产生了微妙变化:形而上的智性冒险使形而下的现实世界隐形了!所以毫不奇怪,卡尔维诺论及博尔赫斯时除了时间、时间和时间,就是理念、理念和理念。
    这样看来,他同时也喜爱巴尔扎克、司汤达、狄更斯、马克·吐温、康拉德似乎难以解释,因为这些作家注视并且投身并不纯粹的现实。但卡尔维诺对他们的推崇恰恰划出了他与博尔赫斯的界限,因为人们的所爱是一面镜子,这些被爱物忠实反映着施爱者的目光和心灵。他喜爱巴尔扎克塑造的寓言般的巴黎、司汤达无可比拟的激情、狄更斯关于人性邪恶的阴暗描写、康拉德敌视世界的黑暗但抱有乐观的理性主义……卡尔维诺对现实和人性的关照使他避免成为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者,他的小说虽然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但仍旧或多或少关注人的大地。比如《寒冬夜行人》在形式上是先锋的探索,在内容上仍是一个关于爱情的阴谋和突围。而《我们的祖先》三部曲更是写出了人性的优美、执着和冲突。想像是他写作乃至认识世界的方式,但他并不仅仅以此过活,这就是他与博尔赫斯最大的区别。博尔赫斯深深活在冥想世界里,他的题材是超现实和超人性的,人类并不是他关注的对象,形式、时间、无限和永恒才是。相对于蛰居在书本和沉思中的博尔赫斯而言,卡尔维诺住在世界边上:既在现实世界边上,也在想像世界边上,但是偏向想像这一边。就像他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书面文字的力量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既是作为那经验的来源又是作为那经验的终结。
    现在让我们回到书名《为什么读经典》,这也是书中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卡尔维诺在文章末尾援引了一个小故事:“当毒药正在准备中的时候,苏格拉底正在用长笛练习一首曲子。‘这有什么用呢?’有人问他。‘至少我死前可以学习这首曲子。’”而柏拉图的《会饮》说了相反的故事,在谈话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承认爱情超凡脱俗、尽善尽美,但最后都用它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两个古老的故事都是悲剧,前者源于美德的亡佚,后者源于美德根本没有存在过。那么阅读的美德是什么?卡尔维诺认为阅读行为本身就是经典。当人们不再读好书或者出于功利目的读书时,书本的经典和阅读的经典性便顷刻消失了。
    1985年,卡尔维诺在即将主讲诺顿讲坛之际突发脑溢血。在漫长的手术之后,作家醒来发现自己身上插着许多输液管,他戏谑:“我觉得自己像个吊灯。”而为他主刀的医生则兴奋不已的对记者们说:“我从没见过结构如此复杂的大脑。”两天之后,卡尔维诺与世长辞。在此之前,1983年11月28日,作家将自己的最后一部小说《帕洛马尔》赠送给他小说的英文译者戈尔·维达尔,他的题赠是:“给戈尔,关于自然的最后的思索,依塔洛。”“最后”这个字眼作家不会轻易使用,这是否意味着生命的最后几年他都在学习死亡,在生的时刻,就将死融化在生活里。而卡尔维诺的小说有种包容之感,这种包容越过生死,展现宇宙、自然和人类。在思想国度内,万事万物没有坚硬的分界线,从此到彼不过一个闪念的距离。生活也不是毫不松动的,它有其易逝性和消融性,穿过这些物质和精神的正是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它们表现一切,包含一切,并且超越一切。
    精神是什么,世界是什么,位格是什么,看、回忆、同情是什么。文学应该表现这些越过物质基础的事物,一个事件也需要从它的时间性里被解放出来。为什么读经典,为什么读卡尔维诺,因为希冀某种永恒:世界是爱和冥想的对象。同时,艺术肯定生命。

责任编辑:孙宝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