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试论山水诗的审美特性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3)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杨红君 参加讨论

    
    到了唐代,我国已经开始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期间,生产力发展,经济繁荣,文化兴旺,国家统一,科技进步,社会长期安定。由于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这一期间的山水诗人更是层出不穷,风格迥然不同。唐诗便是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繁荣的产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当时文人的追求,漫游天下则是当年文人阶层的时尚。而山水诗,则水到渠成的成为了这一时期唐诗诸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成就十分突出,各种名家大家更是人才辈出,他们以自己的才华,直接促使了唐代山水诗创作的繁荣兴盛和山水诗派的形成,极大地丰富及繁荣了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宝库。这期间,成就最高的山水诗人有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等。
    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题材主要是写家乡的隐居生活或漫游所见的山水,表现出朴素自然的生活情调。在很大程度承袭了陶渊明身上的精华,将田园诗同山水诗合流,从而形成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一代诗风。
    孟浩然的山水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清淡,记得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曾说:“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在孟浩然的诗中,这种清淡具体表现为语言的浅淡、意象的疏淡、情感的冲淡。孟浩然的大部分诗都体现出这种特色。其代表作如《夜归鹿门山歌》、《晚泊浔阳望庐山》、《山中逢道士云公》等,无论是高士形象的塑造、山中登览的意趣,还是乡村风光的勾勒、都既见淡远清旷、超然脱俗的诗境,又不失朴素真诚、生动活泼的生机。
    诸如《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幕空闻钟”。诗歌前四句以千里扬帆所见的两岸群山相映成趣,突出了庐山的名声,接着通过望名山思念起了庐山东林寺的创建者,我国佛教净土宗的始祖慧远,最后以怀人思隐而听幕钟告结。全诗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
    例如《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我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首诗写日暮天昏时乘舟归鹿门山,途中所见到的情景,通过渡头争喧、江村归人和月照烟树、岩扉松径的描绘,将两种全然不同的景象糅合在同一首诗中,反映了诗人此时此际的乡情及对寥落幽独的隐者所具有的倾慕、向往之意。这类诗很能体现山水与田园结合的新态势。这种结合有时往往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因此,我们说山水诗在盛唐的拓展,孟浩然有首创之功,是毫不过分的。
    王维不仅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还是一位造诣很深的山水画家。王维的山水诗,在谢灵运精雕细刻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在山水描写中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他的诗清新自然,别成一格,流传极广。苏轼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如《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全诗情浓意深,轻笔淡雅描绘了江汉平原的广阔,汉水的浩瀚,两岸青山的时隐时现,远处水天相接,天空与城邑都似乎和水波一起漂浮,最后又以“留醉”作结,表达了对美好风光的流连,对匆匆流逝的岁月的惋惜,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了清新明净又悠淡静谧的山水情韵。其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两句、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被后人称为唐代山水诗中的“绝唱”,共同成为唐代山水诗中最有气派的象征。
    继孟浩然,王维之后,李白无疑又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雄视今古的伟大诗人。李白山水诗的总体特征是: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诗风豪放雄健。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作为描写的对象。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总是以奔放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去描绘山水景物,如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造成一种奇幻瑰丽而又豪放雄壮的风格。“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诗圣”杜甫对“诗仙”李白山水诗的精确评价。
    李白的山水诗,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在乎叙述观赏山水时悠然自在的闲情,更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理想,怀着炽热的感情,塑造前人诗中罕见的极富个性神采的非凡形象。他随意写景,随意抒情,驰骋万里、纵横捭阖。与李白同时享有盛名的王维相比,王维着重表现的则是山水的画意、神韵和清幽闲静的意境,从中透露出的是孤寂自适的心情。可以说,李白的诗是以气势取胜,而王维的诗则以技巧取胜。他们以不同的追求,取得各自的成就,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增强了我国古代山水诗的写意特征和艺术魅力。
    李白山水诗的语言是完全个性化的。“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江上吟》)天赋其才,兴到诗来,自然而不加雕琢,这是李白山水诗的独到之处。当然,他的语言风格也是多样化的,时而瑰丽夸张,时而清丽自然。这和李白向来珍视语言的天然之美,反对过于雕饰的绮丽之风,重视学习汉魏乐府的刚健古朴,广泛吸收六朝乐府清新流丽的精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 。诸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 ,洪波喷箭射东海 ”。“白帝金精运元气 ,石作莲花云作台”。
    在我国古代,写河岳的山水诗浩如烟海,但在语言的气势上,能与李白相媲美的,简直是凤毛麟角。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李白高远豪放的胸怀,因为在李白的心目中,五岳是神州大地的神圣标志,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豪迈奋进的象征,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万千气象,不足以令人肃然起敬。李白写不同风格的山水,就用不同风格的语言。他有许多著名的山水绝句,就是用清新流畅的语言写成的,如:“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洞庭湖五首》),这类诗,之所以能如实绘出秀丽山川的本色,正是得力于李白清丽自然的语言。又如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写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全诗仅四句,但想象新奇,意境优美,着力描绘了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秋月和蜀中山水,并巧妙地将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融入诗中,而不觉得滞板,反而一气流转,诗人王麟洲极赞此诗说“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由此可见,山水诗,不仅是诗人丰富独到的审美意识的展露,也为后人游览祖国名山大川,捕捉自然美景提供了范例。所谓文从景生,景因文立,诗中所描写的地方也会因此而出名,成为旅游者们所向往的必游之地,成为旅游者们怀旧古代文化的首选之地,从而大大提高了旅游景点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品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