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青年与文学的可能性——《公寓里的塔》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网 康宇辰 参加讨论

    
    姜涛的新著《公寓里的塔》,使用的研究方法很多样,从外部的思想史、社会学分析到内部的文本细读都有呈现,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社会学视野的引入。这不仅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更是指一种关照问题的眼光。如果说文学研究需要诉诸人的审美判断,那么社会学的分析方法,重点则在清明的理性和科学的统计。在社会学的视野里,一切激情与高蹈的背后,是文学作为一个社会场域的运行机制,原本带着神秘光芒的文学,也可以放置于社会、人际等现实关联中去理解。比如“志业”问题,是全书讨论的一个重点。在五四青年的那里,这个词带有一种天赋使命的崇高感,姜涛首先将这个概念进行了历史化的处理,言及了它在不同语境之中的含义,并把文学青年们的“志业”展开,放回到五四前后整体的社会结构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行文中的分寸感,即:在呈现文学的社会肌理的同时,仍给与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以相当的同情,尊重了一代文学青年的挣扎,并没有简单地消解新文学的理念和追求,也并没有将新文学粗暴简化为服务于政治运动的工具。这种态度“祛魅”却有分寸,清醒而不轻浮,达到了对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因此我们可以说,这固然是一本带有社会学眼光的著作,但又并没有因此否定文学与青年的努力,在揭示新文学的困境的同时,也充分体认其内在展开的活力;一方面,指出了新文学作者人格的缺陷,另一方面,却用更大篇幅描述了他们克服缺陷的努力。对于历史中挣扎着、生灭着的人物、文本、思潮、运动,作者似乎从社会学修养中获取了一种客观的态度,细致呈现而少鲜明的价值判断。但细读之后,又会觉得其中的伦理关怀虽然含蓄而其实饱满,他是站在新文学的内部感同身受地体验和思考,社会学的方法由此得到了改造性的应用:正是通过有效的外部考察,才能找到一条条线索,重新回到文学最内在的肌理。
    可以说,在1920年代变动的社会状况中文学青年如何自我安顿和自我实现,是《公寓里的塔》中贯通的问题意识。五四召唤出一代新青年,但这只是一个起点,非“常态”时期创生的青年文化与政治,总要走上体制化、常态化的道路,原本联动的社会领域,也会逐渐彼此区隔、硬化。这一过程对于其参与者的初衷来说,或许是一种扭曲。此书的启发之一,就在于勾勒这一综合广大而又动态演变的历史图景之外,更进一步探讨了个人的文学选择是如何发生于这个大图景之中,每个参与的个人必须与这一历史进程对话,何去何从,为自己写出答卷。文学“场域”的分化与实体化,文学“志业”内核的悄然改变,众多文学人口的难以安置,在这一系列困境中,文学青年们面临不同的选择:或者执着于改天换地的抱负,投入更有可能性的革命,或者如沈从文那样把在文学内部以间离的方式培植一种批判意识,或者随顺历史而建立起现代的热动、感伤、深度自我模式……但突破幽闭僵化的文学行当,努力与广阔生活世界联通,为文学也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是青年们自发或自觉的渴求。毕竟,在一切知识生产同样体制化和专业化的今天,学术“志业”中的幽闭之感离我们并不遥远,如何从中拯救出知识和文学的鲜活生命力,是敏锐学人共同的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