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走了。这位105岁高龄的老人,5月25日凌晨安详辞世。 斯人已去,形容音影犹在眼前。今年初,我们去杨绛先生位于南沙沟的寓所探望。先生一头银发,清癯俊秀,身着浅灰色羊毛开衫,虽身体瘦弱但精神很好。先生思维之敏捷,言语之诙谐,丝毫不逊青年。彼时,恰逢《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共48册刚刚由商务印书馆全部出齐,杨绛先生静静抚着新出文集内页,笑容欣慰。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名利、正直敦厚,正如她评价自己译作《吉尔·布拉斯》的著者勒萨日一样:“勒萨日一身傲骨,不肯迎合风气,不肯依附贵人。他敢于攻击时下的弊端,不怕得罪当道。他不求名位,一生只靠写作谋生。”她便是如此。 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成为众所关注的焦点。这位历经世纪风云的老人,在今天有这样大的影响力,缘由何在? 文学之中:著述丰厚 杨绛先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翻译与创作构成其学问的三个层次。 杨绛先生最早是以剧作家身份登上文坛的。她在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戏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登上剧坛后,受到极大欢迎,被誉为“喜剧的双璧”。杨绛一时间声名大噪,甚至钱锺书先生在公众场合都被介绍成“杨绛的先生”。她的这些剧作以小资产阶级青年为中心,描摹世态百相,隐藏在幽默和嘲讽背后的是深深的严肃与悲哀。 1949年以后,杨绛先生的创作重点转向小说与翻译。她的几则短篇小说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各种人物,长篇小说《洗澡》更是描摹了“三反”运动中惯见的“嘴脸”。这些作品充满了机智幽默,又渗透着世情练达。其小说靠点滴人事映照人生真相,笔触风趣幽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她的几部译作《小癞子》《吉尔·布拉斯》和《堂吉诃德》。她在从事翻译时,也有意无意地选择了描写小人物的笑中带泪的作品。 杨绛先生的翻译水平极佳,朱光潜先生曾称赞说,全中国“散文翻译杨绛最好”。杨绛则说,翻译是件苦差事,译者“一仆二主”:一个洋主子是原文作品,原文的一句句、一字字都要求依顺,不容违拗,也不得敷衍了事。另一主子就是译本的本国读者,他们既要求看到原作的本来面貌,却又得依顺他们的语文习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告诉记者,杨绛先生的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都非常好。值得敬佩的是,杨先生的西班牙文是年过六十才开始学习的,边自学边翻译。其译作功不可没,为后来的西班牙文学翻译奠定了深厚基础。其中有很多出彩之处,比如,《堂吉诃德》中的很多人名、地名翻译妙趣横生;再如,她翻译的《小癞子》,原名《托美斯河的小拉撒路》,直译的话十分冗长,杨先生留意到《新约全书》的《路加福音》里有个癞皮化子名叫拉撒路,后来这个名字泛指一切癞皮化子,又泛指一切贫儿乞丐,同时,汉语里的“癞子”也有相似的意思,所以杨绛先生便巧妙地将书名译作了《小癞子》。这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是很难做到的。 杨绛先生的散文感情真挚、平淡馨香,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去世后,她在散文《我们仨》中追忆了一家三口的点滴生活,读过的人无不动容。 “钱锺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相映成辉,二人的学术成果在现当代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出生于辛亥那年的杨绛先生,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她的处世之道,她的立身原则,与她的著述一样,也成为内涵饱满、意蕴深远的珍贵文本。她既爱家又爱国的家国情怀,她在历史前行中始终保持的高贵尊严,她在文化上、思想上的责任感,她做学问甘于冷寂的态度,都是后辈学者的楷模。杨先生的离去之所以引发如此大的关注,也是因为在她的身上,折射出当下社会文化生活所需要的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党圣元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