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自杀研究》:慎终方能追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春城晚报 newdu 参加讨论

    
        《自杀研究》
    作者:李建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4月
    定价:128.00元
    2014年5月9日,北京诗人卧夫绝食自杀于怀柔山中,消息传来,微博上一片哀嚎,而后追悼、祭奠者不断。
    一个诗人的自杀引发如此强烈的关注,似乎早已不是新闻了。自屈原以后,诗人自杀就成了一个社会关切的问题。为此,学者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一书里曾专文阐述。
    自杀,作为一种现象,在当今社会里,除了诗人外,其实遍及各行各业和各个阶层。自杀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有一项数据即可以表明:全球每40秒就会有一个人自杀,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有超过100万,远远大于战争、谋杀和恐怖袭击。
    为什么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还会发生如此众多的自杀现象,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精神危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一根本危机?
    为此,学者李建军潜心研究自杀问题多年,推出了其集大成著作《自杀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李建军教授通过多年自己对自杀问题的关注,从纷繁芜杂的资料里爬筛梳理,将自杀现象逐一归类,进而从各个角度还原出一个个自杀个体背后相对清晰的原因。
    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生命,是人的本能。然而,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人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蓄意伤害,甚至有意结束它呢?李建军教授通过整理归类发现,虽然每一个自杀个体自杀的原因是具体而微的,但他们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背景,就是精神出现了极大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因一时无法得以纾解,所以就走向了自杀。在这种精神危机的背后,存在一个长期养成的漠视生命的观念。
    譬如,李建军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发现,一部分儿童之所以会选择自杀,是因为他们有不正确的死亡概念,认为人死之后可以复生,甚至有来生。而这种概念的产生,有的来自于网络游戏,有的来自于长辈教导,有的来自于宗教熏陶……而要修复这种精神危机,则需要进行相应的生命教育,即要培养人正确面对死亡的态度以及应付危机的能力,而对于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则要进行有效的心理修复。对此,美国防止自杀协会主席帕弗说:“防止自杀最好的办法不是注意自杀本身,而是应当更广泛地注意是什么因素导致自杀的发生。”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存权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自杀现象的频发,生存权被拥有者剥夺,构成了我们人类最大的悲剧。当自杀者义无反顾地走上自我覆灭之路时,我们发现,我们所有严肃的思考都失去了意义,诚如加缪所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判断人生值不值得活,等于回答了哲学的根本问题。”
    主动结束自己的生命,放弃生存权,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出了一个极端的判断。而在这自杀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任何自杀个体,倘若我们给了他生的期望,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退出。而自杀者自杀原因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大现象,恰又是这个社会一时无法解决的困境。
    按照哲学家涂尔干对自杀的形态的分类:有利己型、利他型和失范型三类。涂尔干进而认为,自杀的真正根源是人类固有人性中个体性和社会性失衡而造成的。
    因此,我们阅读自杀现象、看待自杀问题,需要我们从根源上去寻求解决自杀之道。而热爱生命,培养正确的生命观,尤为重要。
    当一个生命出现精神危机的时候,我们还应懂得如何助其纾解精神危机,走出精神困境,进而防止自杀这种悲剧的发生。
    “慎终追远”,只有谨慎对待死,我们才能将文化血脉一代代传承下去,才能够“怀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