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伶人族群的生存方式及其家族观念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文汇读书周报 2014年02月 徐煜 徐颖 参加讨论

    
    《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厉震林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社会族群的生存方式及其精神图谱,似乎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往往被当成约定俗成的历史产物,因而一直是学术领域所相对忽视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人类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发展,对社会族群的研究呈现逐渐升温的趋势,研究的对象深入到市民群体、报人群体、商人群体、游民群体、手工业者群体等范畴。
    社会族群受到人文科学的新关注,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学术资源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对于构成社会族群的文化细胞,诸如生活形态、组织构造以及运行方式等所进行的原生态的考察,有助于成为重塑历史真相的渠道,避免对特定人群作出政治化、概念化和本质化的文化判定,从而还原其真实的生存处境以及社会面貌。如同德国社会学家汉娜·阿伦特所言:“社会是共同生活的形式,其中,人纯粹是为了生存而相互依赖,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公共意义,因此,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行为不仅出现在公共领域里,而且还会决定公共空间的外在特征。”
    从此意义而言,艺术学者厉震林教授洋洋五十万字的专著《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正是一部以家族文化为切入点,全面考察伶人生存的诸多侧面,从而呈现出伶人社会公共空间的整体特征的文化学力作。书中全面阐述了伶人阶层的来源、传统社会对伶人的立场、伶人家族功能、伶人社会的行为准则等一系列问题,对戏曲文化的研究具有相当的突破性价值,也实现了厉震林写作时的初衷,即避免视野的狭窄和解读的浅层,从而在大文化的视野下完成“探索一个族群的集体心理”,乃至“探索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过程”。
    从表面来看,伶人问题似乎不是一个新话题,文化界关于伶人的著述不在少数,但是,真正具有文化学意义上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原因首先在于涉及伶人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表演艺术的范畴,例如表演水平、艺术风格、美学意义等,相对来说对于伶人进行社会学或者文化学意义上的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其次,即便有些涉及伶人社会生活的,大多局限于“操守”和“气节”的常规套路,免不了带有溢美、夸大等人格想象的情绪成分。所以,伶人阶层尽管初看为人熟知,而其真实的社会形象却未必清楚明了。正因如此,可以说《中国伶人家族文化研究》一书对伶人的社会学研究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伶人族群的泛家族化现象是伶人群体区别于其他社会族群的鲜明特征。厉震林对伶人家族化的形成过程,作出了详尽的文化剖析和解读,并发现了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功能在将其与社会隔绝中所产生的调控作用以及政治策略和意图。其中,颇有独创性地提出在近现代社会,尽管制度上的隔绝逐渐淡出,但是,对伶人进行排斥的舆论隔绝措施却始终在潜移默化地产生效力。
    该书的研究还发现,伶人族群的泛家族化并非仅仅意指伶人阶层的休戚与共,其实在伶人家族内部也会以科层级差,形成远近大小不等的利益差别。例如在族群内部形成的“家族父权”,伶人家族运行时的“效用最大化”原则等。在伶人从业过程中,“丛林法则”与“名伶父权”,常常打破了人们亲情式的家族认知。此外,由于伶人群体长期处于封闭的隔绝状态之下,因此,其业缘与血缘关系的增长往往呈现交叉联动的形态,这与伶人世家的形成以及家族势力在业内的扩张,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将伶人现象背后的制度性因素加以分析和总结,是该书极富价值的贡献,使得人们对于伶人族群的历史面貌有了更为清晰和新鲜的了解。然而,更具启迪意义的是,这种新观点的获得必须以新的人文科学研究观作为基础。厉震林的这部文化学力作,避免了陈旧研究方法的重复,而是综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家族学、历史学、戏剧学、意识形态分析和精神分析等多学科和研究方法的运用。例如在“伶人驱逐制度”章节中,运用了政治学权力分析的方法;在“伶人阶级的泛家族化现象中”,运用了社会阶层分析的方法;在“伶人家族的地缘关系”章节中,运用了社会流动理论的方法……凡此种种,使得该专著对于伶人文化这一课题能够获得新颖的结论和洞见,从而可能在多方面发现伶人族群现象所具备的人文科学资源,占据更高的学术平台,获得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