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绝境中的新生——观影片《古田会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朱航满 参加讨论


    电影《古田会议》在泥泞、阴冷和潮湿的镜头中拉开了帷幕,随即便有这样的一段字幕介绍:“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红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9年初,蒋介石在北伐后的军阀混战中逐步取得军事优势,随即加紧了对井冈山的围堵。红军不得不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在赣南地区没有目的地四处游击,随时面临危险。 ”这是影片讲述故事的背景,却是至关重要。当时的红军部队,按照电影中的毛泽东自述,还只是“一支成分复杂、观念混乱的队伍,流寇主义、单纯军事观点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我们内部蔓延。很多人看不到前途在哪里。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视角很独特。因为按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思路,在这部影片中并没有专门去描写一支部队的胜利,也没有描写它如何失败,而是描写了一支部队如何在艰难的绝境之中化蛹成蝶,走向新生。这是一种承前启后,也是一种继往开来。也由此注定了这部电影不可能有惊天动地的胜利场面,也不可能有壮怀激烈的悲剧仪式,然而它却并不平静。
    电影《古田会议》是一部闪耀着思想光彩的艺术作品。这部电影阐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一代革命领导人如何带领一支农民军队走向“新生” ,然而这一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红军内部和上层充满着不同声音的激烈交锋,在军队外部又遭遇着重重艰难的困境,特别是对于军队内部的思想交锋,此片给予了重点描述和较好的呈现,这在以往的电影中是鲜有其例的。诸如毛泽东和朱德在关于部队现状和未来走向上的交锋,就展示得十分突出。作为军长的朱德认为军队应更加重视战术研究和战场较量等,而毛泽东则认为必须首先把部队的方向搞清楚,要将部队的军事斗争纳入到党的发展全局来予以考虑。最终,朱德认同了毛泽东关于红军建设和发展的思想。影片最后有这样的画面,毛泽东作为前委书记问朱德军事报告有没有写好,朱德则痛快地予以回应。但这还不够有力,影片中还有一个镜头,意味深长,曾作为朱德“讲武堂”同学的国民党军长金汉鼎看着毛泽东和朱德等人离开后的简陋会场,此时影片给毛泽东坐过的椅子一个特写镜头。随后,金汉鼎特意说道:“朱德和毛泽东没有翻脸,能坐到这里,那只有一个可能——朱德一定看见了让自己心悦诚服的东西。 ”
    而毛泽东与刘安恭之间冲突的艺术处理,就更为形象,也展示了影片对于人物的形象把握和历史评价的客观负责。刘安恭曾留学于德国,并在比利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影片中,刘安恭的出现是带有一定的戏剧性的,他热情、积极、聪慧,但也自负、冲动、张扬,他能够大段地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理论,对于中国式的革命斗争方式并不认同。在军事斗争中,他主张集中兵力进行城市作战,然而他对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军事斗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今天看来则带有十足的书生气,乃至显得教条和固执。影片中,刘安恭的最后牺牲采用了数个特写慢镜头,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写照,显示出创作者对于这个人物同情乃至爱怜的态度。这种处理,在对于刘安恭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潜在的评价上,乃是一种重要的突破。要知道,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刘安恭,或者是朱德,他们对于红军的建设、发展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的认识,虽然是有所差异的,但在根本上,他们的终极信仰和追求都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客观而真诚地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这也是我们对历史表达敬意的一种态度。
    当然,对于毛泽东,这部影片也有较为深刻的刻画。影片中,有两次对话意味深长。一次是朱德面对陈毅认真地谈到了毛泽东:“我与老毛在上杭谈过一次,他的想法有时候可能不符合惯有的原则,考虑问题的方式跟大家也不一样。刘安恭曾经说他是一个行走在乡间的浪漫诗人,不懂马列。这句话也对也不对,可能很多人忍受不了他的性格。可是,通过那次谈话,我好像第一次认识了他,他是一个有强烈感情的人,与这片土地有血脉相通的联系,我觉得历史会选择他,中国的革命需要这样一种坚定的性格。 ”另一次则是陈毅要给毛泽东提意见,毛泽东不等陈毅说话,便进行了自我评价:“我替你说,毛泽东你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你霸蛮专制,朱军长敦厚老实,是这样吧。 ”接着毛泽东又感叹道:“陈毅同志,政治问题岂止是性格、伦理解释得清的?好在我是不管这些讥笑嘲讽的,我佩服杜老夫子的坚定,‘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在历史上能留下名字的,不是那些自作聪明的看客,而是真正创造了历史的人民! ”这几段对话,既有诗意的抒情,又充满深沉的反思,鲜明地展示出毛泽东的形象和气质,同时也显示了电影创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握和认识。
    与《古田会议》的片头所截然相反的是片尾,洋溢着一种明媚、阳光和灿烂的景象。尽管古田会议是在雪中召开的,但在影片中似乎看到了一种春天的景象,这雪花像报春的柳絮一样轻盈而富有诗意。因为古田会议的成功召开,红军部队终于找到了未来前进发展的方向,用毛泽东在影片中与贺子珍的对话来说,就是整个红军队伍已经在一场思想的交锋和严酷的斗争中蜕变新生,在绝境之中化蛹成蝶,它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武装力量变成了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红军战士也不只是拿枪打仗的一介武夫,他们成为了新人” 。贺子珍问毛泽东:“什么样的新人? ”毛泽东回答道:“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新人!有高尚的心灵,有无私的奉献,有勇敢的精神,有不屈的意志。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中国’的形象。 ”这正是召开古田会议的重要精神源头,是中国军队区别于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部队的重要之处,也是区别于军阀反动派部队的关键之处,这支部队完成了一次新的精神洗礼和思想淬炼,从此成为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电影《古田会议》以艺术的形式展示了一支部队的自我蜕变,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逐渐清晰地认识到了它所必须坚持的理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