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生活 >

既是推动,也是寻找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教育新闻网 张尧 参加讨论

    【教育专业组】 
    既是推动,也是寻找
    ——读《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有感
    《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呢?是公民意识,普世价值抑或人本教育、阅读行为?仔细想想,好像都是,又都不是。
    掩卷遐思,一个词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那就是“寻找”。作者在推动自己,也是在寻找一种价值,找什么?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杨林柯老师用他的经历和行动给我们做出回答。
    寻找到纯净的教育
    纵观当今教育类书籍,可谓是鱼龙混杂,“教育专家”也遍地横生。无论靠着出书成名的“教育家”,还是成名之后出书的“教育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价值混乱驳杂,让一线教师不知何去何从。
    “教育专家”越来越多,可中国大陆的教育状况依然江河日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杨林柯老师说,真正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书中,杨老师撷取了大量教育案例,我们许多文章中都可以看到他和学生的亲切交流,在这种交流中,我们看不到“成功学”思想的灌输,看不到“如何突破高考语文”的学法指导,因为这些看起来每个教师都在关注的东西,其实是功利化教育的毒药,早已背离了教育本质。杨老师的语文课,是在和学生交流、沟通,是在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我们看到,杨老师每节课前,都有“每日赠言”及师生讨论,有时候,学生讨论得不亦乐乎,杨林柯老师索性就让学生整节课都去讨论,在杨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场电影甚至一个所有人约定俗成的概念都会引发师生之间智慧的碰撞、灵魂的交流。杨老师说,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遥想当年泗水河畔,孔子与弟子们随性而发,谈笑风生,春风化雨,传诵千年,今日再看,彼时哪有什么教学任务?这样的教育,脱离了应试的枷锁,以人为本,纯净澄澈。
    寻找曾经的自己
    和杨老师一样,我也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因此,读杨老师的书使我感到无比亲切自然,也很容易引起共鸣。我相信,全国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我一样,每天都过着相类的生活:领早读、讲课文、改作业、教写作。如此每天、每月、每年,周而复始,在学生的成长中渐渐老去。
    然而,在一名教师老去的过程中,读书与不读书,思考与不思考,记录与不记录,觉醒与不觉醒,对学生的人生影响绝不会相同。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了读书计划,怎样读,读什么,排得满满当当,显得踌躇满志。然而时过不久,我就被多如牛毛的琐事缠住手脚,精神也不得自由,很快就把阅读计划抛到九霄云外。随之而来的是做题、讲题,读课本,读教参,教学生如何赏析句子,如何翻译文言文,如何在作文中点题扣题……几年过去,我发现自己多年的阅读积累早已消磨殆尽,再看看周围,每个教师莫不如此,只教学生做题而不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这就是当前的体制:对教师大脑进行掠夺式开发!
    而杨林柯老师多年以来,对阅读的坚持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更不啻为一种信仰。其实,哪个语文教师在读中文系的时候不是热爱读书呢?只是多年过后,文艺青年们都在教育体制的盘剥下变成了商贾和市侩。杨老师告诉我们:读书是对抗荒诞和虚无最有效的手段,它可以让你在生活中与命运讲和,他告诉你,读书也是通向精神自由的最佳道路。在荒废了多年之后,我陡然发现,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已经离得太远,作为文科老师,再忙,也要拿起书本,决不能因为走了太远,就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寻找教育人生的方向
    我是一个在典型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人,求学的时候见多了教师的辛苦与学生的辛酸,在走上工作岗位之时,对自己当老师是没什么信心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摧残使我几乎失去了独立思考和阅读鉴赏的独立判断能力,所以,教书良久,我都不知道我的人生该走向何方。
    机缘巧合,我走上了赛教的道路,从此我便把赛教获奖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后来,我终于获得了全国赛课一等奖第一名,鲜花和掌声瞬间包裹了我,彼时,我很享受赛教带来的各种愉悦。但鲜花总有凋谢之时,掌声总有零落一刻。当繁华落尽,一切生活又归于平淡后,我竟然发现:我只会赛教,却不会教书了。
    杨林柯老师对赛课的理解让我翻然醒悟。一堂又一堂带有表演性质的赛教课确实可以提升授课教师的基本技能,但万不可作为人生目标。现在社会上各种级别的赛教层出不穷,“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头衔像军衔一样,一路走下去,颇有游戏世界里打怪升级的味道。而教师们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必须潜心修炼专家评委倡导的一招一式,自是苦不堪言。而获了奖又会怎样?看看自己:在赛教中,我把招式练到极致,却迷失了语文教育最本真的东西:阅读、思考。孰不知,“大巧不工”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启迪。
    到底要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杨林柯老师给了我们答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关注语文、亲近阅读、传递思想、坚守理想、培养公民,才是教育者的人生航向。
    对我来说,能和杨林柯老师在一座城市生活,是一种幸运。我初识杨老师,是在2012年。当时,我在人人网上读了杨老师的《万言信》,由衷地钦佩他的育人理念,更为他的执著而感动。可以说,《万言信》说出了我想说却不知如何去说的话,杨老师做了我一直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随即,我加了杨老师的微博,成为了一个粉丝,从此便和杨老师处于“神交”状态之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和杨老师熟识。在和杨老师交往几年以来,我深深感觉到,他既是一位我仰慕的长者,更是大我20岁的人生知音。有人说,社会只能去适应,不应该试图用一己之力去改变。杨老师让我们看到:仅仅适应社会是不够的,还得尝试改变,而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作为教师,改变每一个自己,也是在改变世界,自然也是让教育走向良善。
    感谢杨林柯老师!(作者:西工大学附中教师 张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