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回避建军史上的各种波折——谈电视剧《秋收起义》的两个创新
电视剧《秋收起义》剧照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该如何创作?如何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熔为一炉?当前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电视剧《秋收起义》呈现诸多创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方面,是艺术上的创新突破。该剧围绕秋收起义,真实完整地呈现了那段跌宕起伏的革命史诗,全面追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中国模式革命道路的由来。《秋收起义》电视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起源的一次全面追溯,再现了秋收起义所开创的诸多第一次。“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围绕秋收起义这一核心历史事件,电视剧将很多人们耳熟能详但不甚了解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成一线,还原为历史真实发展逻辑。 讲述真实的故事,不回避失败,不回避错误,不回避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该剧在展现历史事件的同时,没有回避党在建军史上曾遭遇过的各种波折。例如,对于陈独秀、张国焘、余洒度等经历复杂的真实历史人物,以及几路起义军领袖的中途离场,基本上都还原了人物原型、事件真相,令人信服,让剧情更具感染力。 《秋收起义》打破以往党的领导人必须用特型演员、明星演员扮演的窠臼,大胆启用一批“生面孔”年轻演员,以青春昂扬的格调,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等这群当年只有二三十岁的革命先驱风华正茂、挥斥方遒的青春之气、英武之气和豪迈之气,是关于年轻革命者的一组群雕和一部史诗,表现出了“少年中国”“青春中国”“热血中国”的特质。剧中,刚过而立之年的毛泽东时时在高层会议上据理力争,在黑暗中为中国革命探寻正确的道路;只有22岁的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撤退,亲率一群年轻战士断后,与追来的敌军殊死拼杀,全部壮烈牺牲,气壮山河;同样风华正茂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指挥发动了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历史。这些情节都让人印象深刻、心灵震撼。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用鲜血染红军旗、用铁锤砸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做出了挽救国家、造福百姓、可歌可泣的惊天之举。 电视剧有这样一个场景,受命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从安源赶往举事地点江西铜鼓,因为路上遭遇民团追捕,毛泽东与陪同的同志走散,鞋子也跑掉了,脚又受了伤,只身一人拄着拐杖一步一瘸赶往遥远的目的地。半夜到了一个镇子上,没有一家旅馆可以为这位夜行人敞开,夜深人静,冷月当空,原来已是中秋之夜!毛泽东举头遥望明月,想到在湖南板仓等待他完成任务早日回家团圆的杨开慧和孩子们,心中不免凄然。这样的情景不仅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毛泽东,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革命道路的艰辛和老一辈革命家为革命、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牺牲。 另一个方面,是思想内涵上的创新突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就怕把思想内涵口号化、说教化。 《秋收起义》突破这一局限,生动真实地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寻根求源,阐释清楚,不是靠说教,而是从主人公毛泽东的言谈举止中“自然流淌”出来。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积累和总结的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在剧中,这一活的灵魂无时无处不通过毛泽东的所言所行散发出光辉,发挥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以及其是如何在战火中逐步淬炼而成的。 剧中的毛泽东不崇洋媚外、不盲目信奉权威、不教条照搬,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对于“实际”的了解和掌握,来自于他深入细致、随时随地的调查研究。剧中所呈现的几个细节给人印象深刻:大革命如火如荼进行期间,很多共产党人沉湎于国共合作共同推进北伐的胜利喜悦中,而毛泽东却一头扎进湖南乡下搞调研,探索符合中国实际、实现共产党自身革命理想的道路,写下指导农民运动的调查报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回板仓探亲,只有一晚的停留,他还是请杨开慧马上找到一些农民、商人、作坊工人代表到家里座谈,了解民情民意;秋收起义每打下一处城镇,他都顾不上休息,第一时间找到当地农协农会、百姓代表调查了解当地各种情况,以做到对所处环境了然于心,为下步行动提供决策参考;秋收起义行军途中,他注重在普通士兵中进行调查研究,参与班组讨论,听取意见建议,从而做出整编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英明决断。 一切依靠群众、动手发动群众,为劳苦大众得解放而打天下,《秋收起义》以无数细腻的情节刻画了毛泽东这样一种工作方法和不变情怀。无论在安源煤矿、在湖南农村、在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还是在领导秋收起义行军途中,他都始终在工农兵群众当中,与他们拉家常、交朋友、同吃同住,把他们当亲人,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目标。因此,他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决策总是能得到大多数干部战士和老百姓的支持。而实践一再证明,他走群众路线做出的决策都是正确的,多次挽救人民军队脱离危难,走向发展壮大。 在《秋收起义》中我们看到,是毛泽东在党内首倡要独立自主建党建军。他认为,远在千里之外的共产国际很难领导好中国这样一个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大国的革命,几次向党中央建议要根据中国国情走自己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第三集有个细节,在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 、血洗长沙、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武汉国民政府、共产国际代表鲍罗廷都对此漠然视之,毛泽东当即就向党中央建议:“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何况鲍罗廷也不是我们的救世主。我们的事情,湖南的事情,要靠我们自己解决! ”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笔者以为, 《秋收起义》就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为当前的中国荧屏增添了一股浩然正气,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带进一缕清新之风。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