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苏宁:以书写完善对古城的眷恋——长篇小说《枕河人家》创作谈张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学报 苏宁 参加讨论


    很早就诞生过想写一部家族小说的念头,那是一种隐隐约约的野心和梦想。由于积累明显不够,做了一段时间的构想便无奈地放弃了。若干年后,偶尔听到姑苏城“贵潘”的家史,把所听所闻打理了一遍觉得故事的内容和情怀都让人感动,这恰好又是一个家族的故事,暗合了我曾有的念头。灵犀一通忽地就去采访了潘家后人,又连续地做了勘察现场、收集资料、查阅文史等诸多基础工作,一年多后才开始进入写作。从构思到作品修改完毕是一段漫长的过程,大约有六年多时间,细化之后是两千多个日日夜夜。写作过程中阅读了不少相关书籍,充实、丰富、滋润着写作内容和写作过程。所以我认为阅读也是一种写作。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昆曲、丹青、中医在这座城市都创造过自身的辉煌并成为文化标志,风物和习俗则从另一个意义上诠释着古城。将祖先们留下的这些瑰宝和风采融入作品,细化在情节中,既可以丰富写作的内涵,又是一种传承文脉的途径。我想文学作品应该担当起这种环抱观古今的责任。我大致是想通过“四风”与读者一起在认识和理解这座古城时发生共鸣:一是风云。将故事融入时代大背景之中,与读者一起通过文学的方式去感知和回顾古城曾经的历史。二是风月。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主人公不同的情感历程演绎着爱情的真谛,使其成为江南之爱的咏叹调,正所谓:“爱像死一样坚强!”三是风情。展示苏州独特固有的风俗风物和风貌,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实姑苏文脉的细节。四是风范。以家族故事呈现书香门第和姑苏人家的道德礼仪和为人之道,借此窥斑见豹地反映出不同时代苏州人的品格和情怀的共性之处 。
    写的是百年历史,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构思初期有些摸不着边际,想法很多,“剪不断、理还乱”。比如人物,先要建立关系链,链与链之间还有交错,有时一个人牵涉到好几个链,很复杂。还有人物在情节中的走向,既不能走错也不能走丢,不能走得牵强甚至还不能走得太顺,要曲里拐弯一些。写作过程中这些问题很折磨人,让我不断地反复地回过头来重新收拾旧山河。历史事件也是如此,我一直在算计着怎样让它进入情节,想它应该是画上去的而不是镶进去的。事先做过一些功课,把事件们泡在脑海里使劲咀嚼,期望能与人物、情节融合后悄然隐入作品。在结构上我下过较大功夫,反复斟酌后决定采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方式进行叙说。故事起于清末而止于2000年,跨度百年,起笔却从中间也就是建国之初写起。建国之后的部分采用第一人称,由叙述者讲故事般地娓娓道来。而前50年则寻找机缘让叙述者在情节的发展中以听故事的方式展现。个人感觉如此运作,叙事维度得以纵深,叙事视角也比较灵活,将时空交错开来写还具有穿越感,便于埋下伏笔和揭开谜底。
    越来越感觉到当下小说“真实”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思考之后的我产生了将“非虚构”这匹黑马引入虚构领域。这是一种挑战,我在这么做的时候努力着不让非虚构的东西太随意地进入小说,也是采用互相融合、悄然隐入的方式使之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把握得体的话,文本的越界与文体的交融应该是可以互补的甚至可以彼此生辉。我不知道结果如何,只是尝试着这么做了。
    最感慨的是写作过程,充满着酸甜苦辣,这恰恰又是一种滋味,让写作本身充满着诱惑和欢悦。虽然写作之中常常被痛苦所折磨——那种自我否定的、自我抛弃式的痛苦隐含着的是类似于我将崩溃了的绝望。但坚守之后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仿佛跟随范仲淹登斯楼享受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快感。由此,我重新寻回了文学这个魔鬼让我不再是我自己的那种亲切感,也由此体会到写作是体验人生的一次长途跋涉,是锤炼身心的一场艰难决斗,更是肆意梦想的快乐天堂。这与我写在小说题记上的那句感言:“于痛苦于欢乐于希冀中诞生,一如母亲的分娩”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