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自2015年开播以来,在公众中引发热烈反响,唤起了人们的乡情和对传统之美的共鸣。2017年伊始,以古镇为表现对象的《记住乡愁》第三季面世。“一镇一味道,一镇一神韵”,古镇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缩影,更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本版特约请两位专家撰写评论文章,探讨这一大型纪录片的创作经验、时代价值,以及作品内外的乡愁。 ——编者 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剧照 乡愁中的家国情怀 高晓虹 乡愁是什么?是远方故土的一城一池、一砖一瓦,是来自家乡的一碗水、一盏灯、一道小吃、一声问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这个地方。《记住乡愁》的片名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指思乡之情,也是家庭观、文化观、社会观的具体体现。 2015年至今,百集电视纪录片《记住乡愁》通过乡村民俗和家风祖训,启迪人的心灵、拨动人的心绪,传递出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价值诉求,呼唤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回看百集故事,创作者走遍青山绿水,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将乡愁之情寓于视听作品,体现了电视人的文化自觉和时代担当。 日前,《记住乡愁》第三季已登上电视荧屏。第三季把对乡愁的诠释与国家发展、社会生活相结合,引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镌刻着时代印迹,彰显着当代风格。这部作品以地域为单位,记录了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反映了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的累累硕果,呈现家乡风景之美、人民生活之美、民风民俗之美。创作者立足当代生活,围绕家训传承,讲述古今故事,力图将“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通过“以孝为本家业兴”“民族和谐代代传”等主题内容,突出中华美德的闪亮因子,增强当代社会的价值认同,弘扬和谐美好、诚信友善的时代风尚。 《记住乡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家、乡、国三者一脉相承、一体相通。记住乡愁,就是留住家庭根脉,传承家国情怀。在作品中,创作者用视觉符号呈现故土的风光,以画外解说阐释乡愁的内涵,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多元的维度,挖掘乡愁表达的深远意义,体现“家国两相依,有国才有家”的价值理念。三年来,《记住乡愁》选取了百余个村落,派出几十支创作团队,是电视人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优秀之作。创作者采撷四方,串联片断的记忆,把抽象的乡愁化作家门口的一座山、一条河,将“仁义兴家”“积善成德”等传统文化基因融入一句地方谚语、一条家庭规矩,情景交融、情理互生,唤起人们想家、念家的质朴真情。 无论是对内增强凝聚力,还是对外提高传播力,讲好中国故事都至关重要。《记住乡愁》强调故事化叙事、生活化叙事,善于在平凡中捕捉伟大,从细节中发现崇高,使作品既有史料价值、文化价值,又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引导力。从“枕水人家,立志进取”的浙江乌镇到“仁爱为本,诚信立世”的三河古镇,从“滴水穿石,坚韧不拔”的霍童古镇到“孝老敬亲,推恩及人”的孝泉古镇,这部作品将人文历史与当代生活融会贯通,创作者从一桌家宴、一座祠堂、一副对联、一所旧居入手,引出一个故事、一段佳话,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对于游子而言,乡愁不仅是情感的寄托,也表现为一种寻根意识、一种认同意识。以“闽南侨乡,善行天下”的安海古镇为例,《记住乡愁》把个人的情感放大并升华,走出方寸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寻找最广泛的中华共识,汇聚全球华人的团结力量。《记住乡愁》是一部有爱、有情、有温度的作品,也是一部有筋骨、有道德、有精神的作品。它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融入这股家国的暖流,彰显了信仰之美、人性之美、生活之美,描摹出了一个有爱的时代、一个温暖的中国。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 忠义也是乡愁滋味 苏叔阳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播出以来,和许多《记住乡愁》的老观众一样,每晚八点,我也被牢牢地锁在电视机旁。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民族,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友好民族,虽历经无数磨难,却能够在每一次磨难之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迎来新的辉煌。这个古老民族数千年来永葆青春的秘诀,就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逐渐凝结而成的独特精神传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中,“忠义”是核心价值观之一,中华民族产生了无数忠义楷模,如岳飞、文天祥,他们身上的光芒从不曾因岁月的流逝而减弱过。以古镇为主题的《记住乡愁》第三季,记载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忠义故事。 河南开封朱仙镇不仅曾是一座商业重镇,更是著名的古战场,当年岳家军大破金兵的朱仙镇大捷就发生在这里。因此古镇上也一直流传着岳飞英勇杀敌的忠义故事,这里的人们对岳飞的崇敬之情始终不曾改变,在精神层面上构建起了一座中原古镇的家国情怀。孙中山先生曾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品格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将生死置之度外,忠于职守,忠于使命。《记住乡愁》讲到甘肃临潭新城古镇时,就呈现了一位明代爱国将领李达的后裔参加人民解放军多次冒险排除哑炮的英勇事迹,还有一位冒着生命危险向天开炮,以击碎雷雨云避免当地遭受冰雹侵袭的炮手,他几次险些被雷击倒,却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完成了保护集体粮食的光荣职责。 中国民间一向尊崇“百善孝为先”,可是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中国人又总是以“忠义”为先。所谓忠,是指忠于职守、忠于国家和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数仁人志士总是以慷慨激昂、尽职尽责、卫国守家的民族大义为先。千灯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是顾炎武的家乡。受顾炎武精神影响的千灯人积极抵御外敌,血洒疆场,用一缕缕忠魂不断演绎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荣使命。家国情怀,匹夫有之,顾炎武的思想不仅在战争年代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依旧影响着千灯人,为了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哪怕微不足道,哪怕默默无闻。 《记住乡愁》第三季还把镜头对准福建崇武古镇那些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古代英雄们。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大举来袭,当时朝廷正在北方与蒙古交战,无暇南顾,倭寇趁机攻下沿海诸多城池,当地千户钱储带领全城军民抗击七天七夜,最后城内几乎断粮,钱储散尽家财,买粮安定全城民心,最终击退倭寇。三年后倭寇再次来犯,此时钱储已经解甲归田,但他毅然召集家中所有男丁奔赴前线,最终全部壮烈牺牲。正是秉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钱储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忠义”品格不仅表现为危难时刻的忠于使命、忠于祖国,也表现为日常生活中的忠于岗位、忠于职守,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秉持的信念和精神,世代传承,永不磨灭。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平凡却又坚实,细微而又感人至深。比如一生坚持乡村教育、悉心培养学生成才的乡村教师,比如南京高淳漆桥古镇一支孔子后裔对先圣诗书传家、守礼守节遗训的秉承,他们的坚守同样是“忠义”的不凡体现。 历史如江河一般奔腾向前,随着世事变迁,民族特质虽也会有所衍变,但是优秀的传统道德和伦理价值观却是恒久不变的,而且会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最终表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面貌。这种精神特质正是中华民族不断向前、青春永驻的重要保证,是我们永远铭记在心的乡愁滋味。 (作者为剧作家、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