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民族团结铸就长征伟大胜利——评电视连续剧《彝海结盟》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艺术报 林玉箫 参加讨论


    
    电视剧《彝海结盟》海报
    正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彝海结盟》取材于红军长征时期彝海结盟这一真实事件,以1935年5月遵义会议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巧渡金沙江到飞夺泸定桥的这段历史。剧中刘伯承率领的先遣支队深入四川大凉山彝族地区,历经重重困难,研究制定、大力宣传和创新实践了党的民族政策,使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刘伯承也与彝族头人小叶丹在彝海边结为兄弟,成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一段佳话。 《彝海结盟》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唯一一部以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对于今天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走好新长征路,坚定民族工作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长征是宣言书,宣言书就是宣言党的革命理想信念。 《彝海结盟》生动体现了长征的伟大意义和深刻精神内涵。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这是剧中反复提到的问题。毛泽东说:“我们这样的军队,就是老百姓自己的军队,就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军队。 ”刘伯承说:“我们这里条件清苦,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 ”彝族人问刘伯承打完了后的天下什么样,刘伯承说:“建立一个平等、没有压迫的社会,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这就说明红军的革命理想信念是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革命理想高于天” ,红军才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才可以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如剧中刘伯承生病,警卫连的三位战士拿出省下来的面做出一碗面条,刘伯承让三个战士把一碗面分吃了,自己不吃,足见红军官兵同甘共苦,纪律严明。又如剧中为了消除误解,争取少数民族的支持,刘伯承亲自给觉哈头人送药,站在大雨中等待,足见红军对各族同胞赤诚相待,以心换心。再如剧末,先遣支队小分队队长陈锐南弹药耗尽,与敌人拼刺刀,死前还将旗帜举起来,为飞夺泸定桥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足见红军凭借不倒的革命信念,不惜牺牲,为革命事业的前进争取了新的出发点。 《彝海结盟》生动描述了长征是一次坚持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弘扬了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一切从实际出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宣传队,宣传队就是研究制定、大力宣传和创新实践党的民族政策。 《彝海结盟》中,红军想通过彝族地区,首先要了解彝族人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中革军委和刘伯承带领的先遣支队通过多方调查,了解到四川大凉山的彝族人还处在奴隶社会,彝族地区世代封闭,家支之间纷争不断,“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是彝族人祖先留下的谚语,再加上国民党反动派抹黑红军为“红魔军” ,所以彝族人不愿与汉族人打交道,更不愿与红军打交道。当时国民党对彝族地区实行的是“以彝治彝”的“轮质”制度,一方面挑起彝族地区各家支之间的矛盾,让彝族人彼此内耗,一方面将黑彝的亲眷轮流关押在“彝卡”内,使彝族头人不敢轻举妄动。针对这一情况,中革军委撰写了《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以平等、互助、团结为主要原则,制订了“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等一系列民族政策。 《彝海结盟》把我们党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解决民族问题的过程讲清楚了,正是因为对民族问题的深入了解,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才为后面坚持民族团结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打下了坚实基础。
    长征是播种机,播种机就是在民族地区播撒了革命的种子,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总有一天会收获革命的果实。 《彝海结盟》中,毛泽东在送先遣部队进入彝族地区时说:“我们出征是行军打仗,但请大家不要忘记,我们还是宣传队,是播种机,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把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带到哪里。 ”进入彝族地区时,红军战士的背包里都装着朱德总司令亲自签发的红军布告,沿途张贴,广为宣传。 《彝海结盟》反映了我们党民族政策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传播,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思想从此深植在少数民族心中,为我党获得少数民族认同,团结各民族力量一致对外打下了坚实基础。剧中彝族头人小叶丹、拉莫,彝族少女阿依诗微、彝族武士拉铁对红军的看法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转变。如小叶丹一开始听国民党凉山地区彝务指挥官邓秀廷抹黑红军,对“红魔军”的说法将信将疑,到后来认清国民党反动派险恶用心,愿意与红军结盟,这中间的情感发展是自然的。小叶丹愿与刘伯承结为兄弟,是因为刘伯承指派红军小分队,救出了被国民党关押的小叶丹弟弟尼坡,小叶丹佩服刘伯承以诚待人,肝胆相照,所以愿以高山彝海为证歃血为盟,这是兄弟之情。而小叶丹主动要求加入红军,是因为刘伯承在介绍了红军战后希望民族平等、没有纷争、让彝族人自选代表管理彝族地区的理想后,小叶丹认为自己与红军“有共同的理想” ,所以在四川大凉山成立了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革命的种子就这样在彝族地区生根发芽了。 《彝海结盟》将兄弟之情和民族大义巧妙地统一到了一起,反映了长征过程中各民族的空前团结。
    民族团结铸就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彝海结盟》结尾处,小叶丹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族地区,在龙巴铺的战斗中,陈锐南带领的小分队和彝族红军一起与敌人血战,为红军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时间。在从金沙江到大渡河这28天的长征历程中,有帮助红军筹集粮食的彝族头人觉哈,有加入红军的彝族姑娘阿依诗微、彝族武士拉铁,有为红军提供消息,帮助解救红军人质的彝人木呷。这些少数民族团结在党和红军周围,一起面对困难、排除艰险,昭示着民族团结之力坚不可摧,正是因为有了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红军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漫漫长征路,悠悠民族情。 《彝海结盟》以真挚的感情、鲜活的人物、合理的情节再现了彝海结盟这一真实历史事件。剧中既有千军万马、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又有歃血为盟、一诺千金的人间真情,可谓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佳作。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