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们的习惯来说,所谓的乡土应该是乡村与土地,乡村与土地不仅在欧美文学史,也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始终是作家们所依靠的最主流的创作题材。 即使是鲁迅这样的作家,...
林少华先生是我喜爱的翻译家,《挪威的森林》译得很精彩。他亦译亦创,文字优美典雅,每有隽永之作可耐咀嚼。最近读到他写的随笔《永远的异乡人》,其中有一个细节令我莞尔。...
现在几乎所有名著都有青少年版,但我向来对它们敬而远之。 名著之所以为名著,并不只是因为有一副好的骨架,风韵往往尽在骨肉之中。没有肉的骨架,只是一具骷髅。现在所谓青少...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古老,最丰富的文体。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载历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想象一幅画面:冬天的一个雨夜,百叶窗紧紧关闭,蓝色的炉火熊熊燃烧,房间里有一个人,独自一人,坐在落地灯旁的椅子上读一本小说。不是专业书,不是工具书,他在读一本小说...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的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都围绕其展开。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有一座古朴的庙宇建筑,里面就供奉着以“孝”著称、舍身救父的炉姑。炉姑传说的雏形来...
●读书人所需要警惕的是,只把做官当作了读书的目的,或者把读书当作了做官的敲门砖,这样就把读书看低了也看窄了。读书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对一个人精神情怀的陶冶与涵养,在于...
据说,一篇好的文章是该有个“样子”的。这“样子”如果拼成实物一定很怪,可是用于描述文章,倒是很形象。元代文人乔梦符曾经给它画了个像——“凤头”“猪肚”“豹尾”。其...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些文艺创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操起了一项副业:磨剑。 “十年磨一剑”,贾岛此诗原本说的是剑客,如今却成了用以形容作品历经长久雕琢打磨的营销金句,频见于...
最近出差在村里住了两宿。时值初秋,溽热渐退,打开窗子,听着外面的河水声、虫鸣声,既踏实又安稳,很快怡然入梦。 据说,从声学理论上讲,大自然中的一些声音,如雨声、流水...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将进一步清理整治“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这一消息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
二十年前,我读到一本《丰子恺传》,其中有一处,写到丰的老师李叔同出家,丰为此怏怏不乐,他的母亲开导他说:“人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物质生活,第二阶段是精...
编者荐语 网络文学现今已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学潮流,但是,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研究工作还有待展开,网络文学的一系列特质,造成了一种尴尬现象,一方面,网络写手们自写其文,自...
读书看到亮点,有发现美的乐趣;写作找到亮点,又有创造美的乐趣了。一个喜欢读与写的人,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也很难有质的飞跃。读什么书,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也能...
近来,在网上看到一副对联,上联:若不撇开终须苦。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在笔者看来,这副对联充满了哲理。 细究之,“若”字这一撇如果撇不开就成了“苦”...
写字之人必先读书,我是一只老书虫了,床头柜、沙发上都放有我常读的书,与朋友聊天,也大抵不离书。书如镜,可以让人反省自己,省悟到自己身上的“非”,知不足而努力前行,...
■解放日报记者顾学文 《虚构》《褐色鸟群》《在细雨中呼喊》《生死疲劳》《秦腔》等这些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如山如水,如风如树,将中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文坛结构...
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工作,习近平同志都强调要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这是十分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有一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人是多么善于粉饰自己的生活啊。这是我无意翻到自己多年前的文章时,一个最强烈的慨叹。 当其时,我住在广州最大的一座山脚下的某个校园里。山居,成为生活里最易措手的形容词...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毕竟时间有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来说,“读什么”“如何读”则是亟须解答的问题。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