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青年必读书》的争论,从它发表的1925年持续至今,已有73年的历史了。70多年中,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争论的核心一直没离开鲁迅批判中国书的是与非。70多年来,针锋...
谢泳在《中国文化报》和《岭南文化时报》上撰文,介绍拙著《人间鲁迅》之余,引出一个被称作“鲁迅研究之谜”的问题:“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而却总是被专制利用?”...
拙作《读书与“立人”——鲁迅“启蒙主义”文化思想考辨》在《鲁迅研究月刊》1997年第1期上发表,至今已有两年多的时间。记得当初写作此文,本意是要纠正他人对鲁迅思想的“误...
内容提要 现代象征主义一向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文学思潮。以往的评论者往往不到鲁迅受现代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本文从剖析鲁迅的名作《秋夜》入手,揭示他所受到的象征主义...
关于鲁迅,总有说不完的话,但这说不完的话中有哪些是今天人们还想听的,有哪些是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还给人以启发的。在已有的众多鲁迅研究著作里,不是每一本都有这样的追求...
《野草》对于每一位研究者来说,几乎已是公认的难题。鉴于此,每一位解读者在面对《野草》之时,总是特别地小心与谨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虽只有短短的二十四篇小文(含“题辞”...
所谓鲁迅被利用的问题,鲁迅生前就有不少说法,实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最近谢泳先生读林贤治先生《人间鲁迅》一书之后,产生的“很多困惑”,以及林先生对此的答复,其实...
内容提要 2000年冯骥才对鲁迅的批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刘禾的国民性神话理论。刘禾认为鲁迅的过民性理论是受蔽于美国传教士明恩溥的殖民霸权话语,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民...
1 若有人问,鲁迅晚年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我想,“文人相轻”可能是一个。在鲁迅逝世的前一年——1935年,鲁迅一连发表了七篇论“文人相轻”的杂文:1935年4月14...
内容提要 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在孤独地探寻求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陷入一种矛盾、犹豫、紧张、对...
鲁迅曾道破先觉者的身后,所谓伟大与渺小,是指他可给人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不幸言中,在朱健国的笔下,鲁迅便落入了上述哲人的命运。 不多久,朱健国还在说:“我们应该明...
“孤岛”时期的“鲁迅风”杂文问题之争,是一场先是发生在进步文艺阵营内部,继而又扩大到社会上去的文艺论争,它不仅仅围绕了对鲁迅杂文的不同评价,而且涉及到抗战时期如何...
朱健国自认为是鲁迅风杂文的继承者,是很敢于说话的,他的“敢”字当头,大约让鲁迅也望尘莫及。比如,在谈到刘吉为《现代化的陷阱》一书“护航”时,他说:“刘吉的重要性,...
内容提要 本文对《野草》中《影的告别》和《墓碣文》两首散文诗进行解读,意在揭示执着于实有却又陷于虚无、坚持韧性反抗黑暗现实却又看不到未来出路和真正希望何在的先驱者们...
是人就有局限,鲁迅也不会例外。说实在话,我一直非常注意聆听明眼人指出鲁迅的局限,以便纠正自己可能的盲从。遗憾的是,总是大失所望的时候居多。刚读了房向东先生就“鲁迅...
鲁迅和周作人是新文学运动中两个重要的作家。他们各自所走过的道路也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愿,热忱地关切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一、文学现代性话语的历史负担 当代中国没有哪一种话语能比“现代性”更具有影响力与诱惑力;现代文学研究由于其“出身”和人们所赋予的“责任”,都使它必然首当其冲地闯入这...
编辑同志: 感谢您转来范钦林先生的大作《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运动》。我很珍惜这个学术反馈,也感谢范先生的指正。这也给我一个机会再谈些与语言文化有关的看法。 (一)《回...
中国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以来,历经数番新潮的洗礼,特别是经受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系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方法论的新名词的狂轰滥炸、90年代中期的以文化研究为主调的概念...
最近读到《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一书,叶淑穗同志的《鲁迅蒋抑厄等人的合影》一文中(P.459),转述了蒋抑厄的后代蒋世彦的回忆:“当年鲁迅到蒋抑厄家畅谈时,有一次,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