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篇小说的年产量突破千部以来,我便退出了读者的行列。理由很简单:没有那么多时间。虽然报刊上常有各种“排行榜”推荐当年的新作,评论家的推荐词还写得“语不惊人死不...
我与舒芜先生结缘于《书屋》。那是2001年秋天,我在《书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爱经〉到〈爱的成年〉》的文章,其中引用了舒芜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话,时隔不久,即收到舒...
1928年“革命文学”兴起之时,创造社的小伙伴们就在《太阳月刊》上发动了对“老年人”鲁迅的攻击。钱杏邨认为鲁迅的创作“没有现代的意味,不是能代表现代的,他的大部分创作的...
本文作者为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韩军老师。欢迎本网站读者加入韩军老师网络工作室(不收费),QQ群是:614121044 钱理群先生关于“精致利己主义”的...
从形式入手理解鲁迅杂文,从思想和形式相关联的角度考察鲁迅杂文在其接受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之后的变化,以期打开鲁迅杂文研究的新视域。瞿秋白可能是得到鲁迅本人激赏的着先...
我想先从董淑珍《槲叶山路六十年》精彩纷呈的生活细节说起。尽管明知这是不合文章章法的事,因为大凡评说一部著作,多是总体印象的概括论说,再条分缕析。我之所以先说《槲叶...
期待中《江南》瓜熟蒂落 春节期间,我细读了张少华的文化散文集《最后一寸江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简称《江南》),砰然感动不能自已。这不但是一部30多万言的潜...
近得友人见告,北京某单位在整理旧存文献资料时发现了一套《梅兰芳歌曲谱》,一函两册,真丝面料,红色书衣。装帧十分讲究,是萨空了旧藏物。扉页有刘复与鲁迅手题。刘题是:...
一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六期设置了“寻找当代作家文学经典”专栏,表明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中国文学充满活力,硕果累累,21世纪又步入到第二个十年,当代作家文学经...
摘要:在 1949-1966年文艺“大众化”传播潮流中,当代诗歌传播出现了“诗画”并置与融合的互文现象,抽象的诗歌符号与直观的图像符码之间保持一种微妙而隐蔽的关联。一方面,图像...
一 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百年中,似乎一直在改良与革命、激进与保守之间震荡。政治上的分化,逐渐形成了左右两翼的格局。左右两种势力对立激烈,常常使两派及外围的人,忽视了真...
一 吴中杰《回归真实的鲁迅》(《文学报·新批评》2016/9/22)和李泽厚刘再复对话《彷徨无地后又站立于大地——鲁迅为什么无比伦比》,以及吴小攀《刘再复的鲁迅研究》(《粤海风...
1923年,当“新月社”在北京宣告成立时,林徽因就是社员,但那时她并没有写诗,只是作为一名成员,参加新月社的聚会等活动。林徽因的文学起步,是在她当了母亲之后,且处于生命...
一 《当代作家评论》2016年第六期设置了“寻找当代作家文学经典”专栏,表明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当代中国文学充满活力,硕果累累,21世纪又步入到第二个十年,当代作家文学经...
我读武侠小说起步很晚。前几年武侠小说走红,小书摊上随处可见金庸等人作品,我却一直没有认真翻阅。倒不是故示清高,不屑一顾,而是没读出门道来。明知武侠小说的流行,是八...
作为本世纪最为成功的武侠小说家,金庸从不为武侠小说“吆喝”,这点值得注意。在许多公开场合,金庸甚至“自贬身价”,称“武侠小说虽然也有一点点文学的意味,基本上还是娱...
成见与重读 1932年末鲁迅应上海天马书店之邀,编订《自选集》,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他说,自己多年来的案头功夫中,可以称为“创作”的,是《呐喊》、《彷徨》、《野草》...
鲁迅、周作人等曾为胡适删诗,此事即便算不上“路人皆知”,也都不是什么文坛秘密。因为,此等雅事,搁在“我的朋友胡适之”那里,不可能藏而不露。果不其然,在《〈尝试集〉...
本文节选自《留学生的归国体验与新文化运动》,刊于《文艺争鸣》2015年第10期。 所谓归国体验,是指留学生结束留学回国后与中国的现实相遇而形成的感受、认识。新文化运动,可以...
为何讨论鲁迅翻译的《思想·山水·人物》 在鲁迅所留下的1000多万字的译著中,译与著的字数大体相等。鲁迅翻译过14个国家上百名作家的作品,日本作家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