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部《金瓶梅》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情世故内容,纵横上下的社会各个层面勾连,都能结构得丝丝入扣,铺陈得井井有条,以至于虽有一些对其他作品抄袭“镶嵌”其中的情节,...
内容提要 文学史研究者一般都视句句韵变隔句韵为中古七言体式转型的标志,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七古在杂言诗催化之下由句句韵变为隔句韵的背景和原因。指出鲍照对七古转型的主要贡...
摘要:中西文化语境的共生激荡孕育着小说的观念新质,传统的雅俗之辩因为异域文化的刺激和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在以雅携俗和由雅回俗的途径中来回奔突,并形成错综复杂的雅俗...
内容提要 在南朝五言诗体调由古趋近的渐变过程中,导致古、近体调之间差异的原因,不全取决于声律。五言诗的结构层次、创作方式、表现功能的变化,也是促使体调由古趋近的重要...
摘 要:古代小说作品和其序跋之间存在着价值不平衡的情况,思想艺术平庸低劣的作品也有可能产生质量或价值相对较高的序跋,明代艳情小说及其序跋即是如此。目前对明代艳情小说...
关于我的学词经历以及学词心得,六十年代初,曾经在杭州大学语言文学研究室,向研究生们介绍过。我是个天资很低的人,从事教育、文化工作,六十余年间,如果说在学词方面还取...
严羽在《沧浪诗话》“辨体”篇中提出“陶体”的概念,虽然没有具体的解释,但确实看到了陶渊明诗歌自成一体的事实。南朝至唐宋诗歌史中效“陶体”现象的客观存在正是“陶体”...
[摘 要]桐城派通常被文学史视作清代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本文将对“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被视作桐城派奠基人的戴名世的文集做文本的细致研究,力图从初创者们不限...
四百多年前,汤显祖搦笔研墨创作《牡丹亭》;在西方的英伦三岛,莎士比亚也写出多部杰作,辉耀剧坛。到了1616年,这两颗分别高悬在东西方的文学巨星,同时訇然陨落,只在人世间...
内容提要 中国文学史基础课教学目前常见的问题有:文学史和作品应合起来将,还是分开讲;教材和作品选如何选择;“讲不完”的问题如何解决;是否需要课堂讨论。目前,文学史基...
摘要:华钟彦先生谙熟文字学、音韵学、经传诸子之学,在《诗经》音韵训诂、义理辞章、《诗》学基本问题研究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发展,贡献卓著。华先生《诗经》研究的突出特色...
引言:遇见“化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提供了百回本《西游记》的标准文本,作为中国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绝大多数国人在中学阶段已经完成对它的阅读,并对其中所述的故事了然...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的长期并存,乃中国叙事文学的一大特征。清末民初知识界争论不休的言、文分离,其实在汉代已经相当突出。可两千年来,中国文人仍然倾向于使用文言写作。除...
一 宋诗的第一伟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爱称坡公、坡仙等。又称大苏,是因其父苏洵称老苏,弟苏辙称小苏;称长公,是因其弟苏辙称次公。父亲、弟弟都是散文大家,和他一...
宋代都市生活繁华,市民文化也随之勃兴,相继出现过众多市井文娱活动,其中有一项“说话”伎艺——也就是说书、讲故事——尤其受到士庶民众的广泛欢迎。然而因为品类繁杂琐屑...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学诗愚得》。在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作为一名曾在这个学校工作过三十几年的老教师,我很高兴有此机会重新登上这十分熟悉的讲台,就诗学研究的方法问题...
为什么要有传叙文学呢?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这是史家的议论,和研究传叙文学者的目...
较之宏大叙事,诸如历史人物生卒年这样的微观考证,似乎过于琐碎,颇不入一些研究者的法眼。然而此亦追寻历史真实之一隅,幸勿忽之。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第一人欧阳脩,其生年...
中国古代诗歌史的研究,到了今天,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很可观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是局部的、容易解决,有些问题是整体的,涉及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另...
在先唐文学史上,生当晋宋之际的谢灵运,是使山水诗从附庸走向蔚为大观而作出了历史性贡献的一位著名诗人。所谓“附庸”,是指山水诗在西晋末年和整个东晋一代的玄言诗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