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喜欢红色的女作家不多,台湾有一位,叫简媜。我喜欢她。 早些年,不知从何处找到一册台港文学选刊,遇到简媜的那篇惊艳无比的短文《美丽的茧》,被她的柔软击中,怅惘...
中国作家多无文体意识,报告文学作家尤甚。他们有的是激情,激情催促着文字,顺流而下,随物赋形,得来全不费功夫;原本枝叶披覆者,能叙述清楚,已然是此中高手。他们有的是...
纪实文学作家赵瑜的作品都是厚重之作,因此引起读者的关注。可是他的新作《寻找巴金的黛莉》全然不是如此了。19万字,在赵瑜的作品里算是小玩艺儿。于是我读了,又一次被赵瑜...
《寻找巴金的黛莉》说的是作者如何在古玩收藏市场上意外发现了巴金早年——大约是1936年——写给一个名叫黛莉的17岁少女的信。它叙述了如何获得这七封信的过程,这些过程当然写...
现实题材文艺创作所达到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文艺创作总体水平的重要标高。面对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如果作家艺术家漠然置之,如果对现实的变化只局限于浮皮潦草的了解,或者即使...
为了贯彻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我国文学界对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格外关注。农村题材创作本身,也都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中,日渐收获丰硕的成果。因此,《绿...
这套丛书由《把心撕碎了唱》、《聆听苦海的福音》、《亲吻冰封的火焰》、《麦芒上的舞蹈》四卷组成,每卷书分别对应着快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孤独与温暖、爱与痛这几种截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山西的报告文学创作,还只是小说家或者诗人偶尔为之。随着赵瑜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崭露头角,山西才有了专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赵瑜...
《中国作家·纪实》2009年12月号发表了赵瑜的纪实文学《寻找黛莉》,这篇作品和赵瑜此前那些直接参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有所不同。巴金人 们自然都知道,但他与一个叫黛莉的女读...
七封巴金的亲笔信,一个执着的作家,引出一段久远历史,牵出一个女性坎坷传奇的命运…… 赵瑜为什么“寻找黛莉”? 2005年和2006年,赵瑜集中两年时间,闭门在山西太原家中撰写一...
检视20世纪中国散文理论的变迁,自1961年《人民日报》副刊发起的“笔谈散文”大讨论,可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这场讨论对散文实践经验的观察与思考,对散文文体的探讨和分析,建构...
潘真女士新近出版的随笔集 《蓝色评论》装帧精美,读来轻松愉快,而又时启深思。因为书名冠以“蓝色”,笔致放得很开,词采则如汩汩流水,于是联想起著名的欧洲大河——蓝色的...
《革命百里洲》是赵瑜报告文学创作历程中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国之大,他为何选取湖北省境内长江上的百里洲小岛大做文章?他与这个岛屿有着怎样的抹不开的情结?赵瑜曾...
2005年至今,高和在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当然,这些书并不都是2005年之后完成的。即使这样,高和也称得上是“高产作家”了。这10部长篇题材广泛,本本好卖,新浪读书...
满怀仁爱的文坛泰斗巴金,一生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六十多年前的抗战时期,巴金在赴蜀途中,被任教于剧专的挚友曹禺留住数日,除一起研讨如何将小说《家》改编为话剧搬上舞台外...
处于一个正常发展状态的当代文学,为何不断出现质疑和否定的声音?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当代文学的判断?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几乎每一轮对当代文学的质疑和否定,其立论者...
中国当代文学为何总是遭受各种非议?又该如何对它进行评价?近期《文艺争鸣》上,评论家南帆以“我们这一代的表述”为题,阐述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价值评估正从学...
一 屈指算来,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何况已年逾耳顺。对一个渐入老境的人来讲,最为紧要的,恐怕不是别的,而是后世...
与“五四”新文学呼唤、追赶现代的时间诉求不同,新中国成立后的当代文学更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空间焦虑。无论是十七年文学,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寻根热潮,亦或是在现代民...
小说有一个“小”字,当然可以写小,洞幽烛微,精雕细刻微观世界,咀嚼个人内心隐秘一隅。但小说中的小字,也可以是见微知著,一粒米见大千世界,一滴水映照太阳光辉,写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