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灵魂在《浮世风尘》中震颤

http://www.newdu.com 2017-10-29 中国文学网 窦海军 参加讨论

    2005年至今,高和在作家出版社就出版了10部长篇小说。当然,这些书并不都是2005年之后完成的。即使这样,高和也称得上是“高产作家”了。这10部长篇题材广泛,本本好卖,新浪读书点击排名第一的就有好几本,还有5本正在改编电视剧……然而作为这些书的责任编辑,我还是觉得高和能够写出分量更重的作品。于是2008年我便嬉笑着对他讲,别再这样写下去了,数量差不多了,停一停想一想吧,超越一下自我吧,照着大师的标准写一个吧……
    对高和产生这样的期望,是因为我粗翻了几部中国当代名著。这些长篇的作者常常被奉为大师,而且他们自己也很容易找到大师的感觉,但是作品却远不是高不可攀的那种。回过头来再品品高和,觉得他也没有低到哪儿去呀。
    然而即使真的具有大师的潜质,可大师水平的作品却不是说写就能写出来的。对于高和的这个期望,将是长远的,甚至可能变成一个奢望。可接下来的事情,便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2009年北京的一个饭桌上,我和高和一起结识了一位华裔日籍。他出身武术世家,上世纪80年代闯荡到日本。他想请高和以他父子两代的曲折经历为素材写一部长篇小说。素材确实有些味道,但我还没天真得会对这种家族传记命题作文寄予多高的期望。这个题材甚至连让人兴奋的卖点都没有。为了写作,高和不但频频侧耳倾听,还搞了一回东渡扶桑。
    没什么期望,但好奇心还是有的。高和写到四五万字时,我要了来,一看,还真有点意思。2009年12月我开始编辑完成稿,结果我这个“阅读冷漠症”患者竟一头扎进稿子里,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个没完没了。掩卷之时,我尽量平复被强烈震撼的心灵,不由得自问;“莫非这就是一部具有大师水准的长篇名著?”
    小说的时空跨度从伪满时期到上世纪90年代;空间跨越东北、北京、东京;人物涉及中国的草根阶层、权贵阶层、侵华日军、当代日本各色人等几十位。小说将父子两位武师的曲折命运写得有声有色,非常好看,这本是高和的看家本领。但是小说又绝不是只讲了一个草根品位、评书层次的精彩故事。拨开故事的浪花,我们还看到了一部中华民族动荡、屈辱、苦难、挣扎、荒唐、道德沦丧的现代史。
    小说的魅力首先源自它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将历史编导成一部荒诞剧,是所有邪教性组织洗脑工程的必需环节,而恢复历史的真实,就成了知识分子良知未泯的标志。
    小说的震撼力来自它历史的真实性和命运的悲剧性,但震撼力的核心,则是民族自省的意识和自我批判的精神。
    书中父子两代与日本人的恩恩怨怨复杂而绵长,但作者却抛弃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视角,在尽量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对于民族悲惨命运进行了深沉的反省,对于没落的民族灵魂进行了的痛苦拷问,并将这反省和拷问一直延伸到了人性的层面。我们一直斥责二战后日本的反省不如德国,那么我们面对自己近在眼前的血腥污秽的历史又是怎样的姿态呢?不反省、不认罪、不忏悔难道是黄种人的通病?其深层的原因到底是制度性的、文化性的,还是心理性的、人种性的?就此,《浮世风尘》的魅力不在于扇别人的耳光,而在于揭自己的疮疤,使淤积多年的污脓秽血缓缓流淌。这样的流淌是痛苦的,却又是舒畅的,它给人以希望的快感。
    动笔之前,高和与我就有过一些理念层面的讨论,然而书中却不见那种自命不凡的、说教味道十足的、炫耀哲思的议论文字。一切都在故事中,一切都在被故事情节启迪了的、被人物命运感染了的读者的心里。我喜欢这样谦逊、朴实、不动声色的写作。
    为这本书起名同样煞费苦心,不同的是我毅然决定这次不再考虑市场、卖点之类的俗事了,并获得了高和的赞同。讨论书名时高和侧重“挣扎”的内涵,我则倾心于“沉沦”的意境,含而蓄之,冠以不咸不淡的《浮尘》。结果网上一搜,重名,于是便叫了《浮世风尘》。其实对于一部内在质量上乘的长篇小说来说,书名反倒不那么重要了。
    在本书的终审意见里,唐晓渡先生用了“丰满”、“厚重”两个词儿,很准。不过相对于买书的读者,写书的和编书的终究还是与卖书的一丘之貉,所以读者的评价才真正能够成为历史的回声。
    《浮世风尘》,高和、徐领民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定价:32.00元
    原载:科学时报 2010年07月02日
    
    原载:科学时报2010年07月0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