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塑造和传播自身形象。较之其他领域,文学以其独特的建构与维护、批判与整合功能,成为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文学作品对外传播中所塑造的中...
当电影和视觉文化让人的想象力退化,文学用语言重建人与世界的关系。因此,文学将永远具有生命力。 小说比电影的优势在哪里? 电影在哪些地方比不过小说? 这是时代的重大问题...
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富有科学色彩的对人性、人情、人心进行深度解释的方法,作为曾广泛应用的临床心理治疗实践,以及作为一场颇有声势、影响遍及各个学 术领域的国际性运动,在...
在中国古代,散文是最古老、最丰富的文体。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载历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
内容提要:大数据(Big Data)对传统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为文学地理学学科在更为深广的领域拓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融文学、史学、地理学、地图学等诸要素于一身的行录笔记,是文...
观有品无在中国艺术公心的涵养与运用中具有一种重要性。中国艺术公心是我提出的一个术语,表示由宗白华、方东美、唐君毅、徐复观等前贤探讨的“中国艺术精神”概念[i],在艺术公...
前世的经典不只是为后世造成“影响的焦虑”,同时也是后世文学之源。文学不都是由现实到文学,有的是从文学到文学。《诗经》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歌唱,对后世之诗有开启之功。...
宋诗的意象系统在生发机制、文本性能、语言结构三个层面发生转型,体现出唐宋诗美学风格的转变和差异。唐诗得其丰腴,宋诗胜在筋骨,两者争流,各尽其妙。 唐中叶以后,中国古...
现代中国白话散文在第一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言志派“古文”传统的转化,而在第二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载道派“辞赋”传统的吸纳,到了第三个三十年里出现了多元...
内容提要 “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语出晚唐宰相郑綮,标志着灞桥意象由具体的情感指向到抽象诗思指称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基于灞桥意象本身的成熟与深化,又受到晚唐清冷枯寂...
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是“各美其美”的不同文学体系,而中国古代文体学与西方文体学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巨大差异。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大文学”、“泛文学”、“杂文学”观念相...
六朝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审美活动丰富多元,彰显出复杂多样的审美意识。简言之,六朝审美意识三个主要特点是贵族化、超越性、差异与交融。 贵族化倾向明显 六朝社会结构...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思想淡出,学术凸显”的学风转向,“学术规范化”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也是中国学术追求“现代化”或与国际学术“接轨”的内容之一。本文是李零老...
唐君毅先生(1909—1978),已故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才智高明,学殖丰赡,造诣圆熟,成就卓著。他是第二代新儒家的代表,第三代新儒家余英时、杜维明都是他教过的学...
去载十月,在《文艺争鸣》“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的专辑中,笔者关于先锋文学的历史和外延,已做了一些粗疏的梳理,年末我们又与《文学评论》杂志联合举办了“纪念先锋文学国...
宁留三分 不过一毫 1983年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曾题赠我一语,为:“宁留三分,不过一毫”。这是他多年艺术实践的切身体会和总结。华先生在这里强调的是文学艺术的“分寸感”。...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既有辉煌浩瀚的诗歌,也形成了丰富精深的诗学理论,更有中国诗学所蕴藏的独特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如何挖掘并传扬这些精神价值与思想传统,无疑是推...
胡可先教授多年来利用出土文献尤其是墓志文献研究唐代文学,功力深厚,成果卓著。已经先后出版了《出土文献与唐代诗学研究》和《考古发现与唐代文学研究》,而这部《新出石刻...
当今,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日趋增大,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在加速向世界各地传播,孔子学院已经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由于文学是承载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形式,因此,世界各地对...
历来学者对《九歌》作于何时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不一时”说与“一时”说两大类。所谓“不一时”说,即《九歌》十一篇,分别作于不同的时间,并非同一时间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