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杜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内容提要: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赵树理曾被用以命名其所置身的文艺时代和文艺方向。本文从赵树理的文学特质和内在分歧入手,...
“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晚,现在有据可查的是1949年10月出版的《人民文学》创刊号,茅盾先生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使新民主主义...
岂非咄咄怪事!当下新诗评论,几乎都不谈格律。 笔者以为问题是两个方面的:一是当下新诗没有格律,因而也就没有格律可谈;二是评论者原本就不懂格律,也谈不出格律来。 正因...
作者简介: 吴晓都,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极为珍贵而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们的文艺思想就是这份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沈 晖,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所副研究员。编辑出版《苏雪林选集》、《苏雪林文集》,发表论文20多篇。 前 言 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坛才真正有女性文学的崛...
作者简介: 花宏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广东广州510006;魏中林,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广州510632 内容提要: 文化环境的变迁,使得传统妇女文学发展到晚...
摘要: 《西望茅草地》是韩少功成名之作。本文试图将其作放到“知青文学”的大背景中来考察,从作者的生活经历来发掘作品的主题内涵、评析人物形象,提炼出感伤的时代特征。同...
作者简介: 王清海,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男,四川资中县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西部》、《绿洲》、《绿风...
内容提要: 从晚唐五代到宋初百年,“学人之诗”的创作成绩斐然。其创作主体为各时期引领风骚的文坛精英,具有富赡博雅、精严从容的群体特质。以才学为诗的艺术探索经历了一个...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以略带悲壮的理论勇气,用一种“对抗性的批评”(antithetical criticism)孤独地抗争大众文化时代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洪流,近乎顽固地坚持“审美自...
作者简介: 鲁枢元,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600年前去世的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在今天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当代中国诗人的心目中死去:他们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编辑部、内蒙古赤峰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召开,近80位学者与专家围绕“民族文学...
作者简介: 党圣元,男,1955年生,陕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和当代文化批评研究。 内容提要: 如何认识评价传统思想、传统诗文评中的“发...
论争档案:《人民文学》的“革新特大号”,发表了李国文的《改选》和宗璞的《红豆》等一组具有探索性的小说。此时,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开始,《红豆》跟其它“百花作品”一起...
作者简介: 申霞艳,文学博士,副编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在我国逐渐变得耳熟能详。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关于世界现...
作者简介: 徐志啸 1948年生,浙江镇海人。文学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楚辞综论》、《先秦诗》、《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比较文学简史》等8部。 苏雪林教...
作者简介: 王才勇(1961-),男,上海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外国美学与文化理论。 内容提要: 本雅明思想的核心在现代性,那不是由哲学而来的现代性思想...
作者简介: 姜涛,北京大学中文系 内容提要: 1920年代,在胡适有关青年问题的言论中,包含了一个基本前提,即:“常态”社会与“变态”社会的区分。无论是强调“救国不忘读书”...
作者简介: 蒋原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胡适《白话文学史》的细致分析,揭示出该文学史是怎样通过体例的安排和对具体诗人和诗歌的选择,勾勒出“白话—乐...
作者简介: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院“绿洲学者” 内容提要: 王小波的《我的阴阳两界》通过身体的困扰来思考社会压抑与个人存在的自由问题。阴阳两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