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语言学论证中的证据问题(3)


    第六种类型
    在真实文本、已有的语料库中难以找到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而启动自己头脑的这一天然语料库所获得的,经过一定的咨询和甄别所得到的语言事实。譬如马真的《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6)里谈到“名1的名+比+名2的名+形容词性词语”那一类“比”字句,其中的“名2的名”在能否被“名2的”或“名2”替换这一点上,会呈现四种不同的情况:
       
    在说明不同替换的规律和制约因素时,特别是谈到社会心理这一制约因素时,马真所选用的例子都不是直接从文本中搜集来的,而是她调动自己头脑这一天然语料库所得到的。当然,她在用到文章里之前都经过了反复的咨询和严格的甄别。下面不妨转录马真所用例子中的一组例子(例句序号用马真原文的)以及马真所做的解释:
       
    马真解释说:
    例(11)因为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大方”,言下之意“你的朋友小气”。这在说话者的心目中,暗含着对“你的朋友”有意见,甚至看不起。所以例(11)可以用A类替换。而例(12)是说“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小气”,言下之意“你的朋友”是比较大方的,所以不会去采用A类替换,因为前面说过A类替换所得的句子是一种不很礼貌的说法。例(13)则又可以用A类替换了,因为在说话人心目中不管是“他的朋友”还是“你的朋友”,都是小气的,就又可以采用不礼貌的说法。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