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音节本位辨正(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07 《东方论坛》 史冠新 参加讨论
二、问题的症结 2.1 两个音节不可能拼出一个音节 上文1.1问题的症结是bo-ai拼不出bai来,mo-ai拼不出mai来,因为那都是试图用两个音节拼出一个音节,而从音理上说,两个音节是不可能拼出一个音节来的。既然两个音节拼不出一个音节,为什么在今天的汉语拼音教学中大都采用二拼法甚至三拼法(所谓“拼读法”)呢? 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于1956年2月拟定公布、几经修订于1958年2月正式公布实施之前,汉字有多种记音方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反切法和注音符号。反切法是用两个汉字拼一个汉字,也就是用两个音节拼一个音节;注音符号虽然用符号(多取自某个汉字之局部)代替了汉字,但在声韵相拼时实际上也是用多个音节拼出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以上两种记音方法受当时条件限制,最小的记音单位不是音素而是音节,只能用多个音节拼出一个音节。 而《汉语拼音方案》引入拉丁字母作为记音符号,最小的记音单位也随之变为音素,本来已经具备直读(或称为整体认读,即不用“二拼”或“三拼”,直接读出音节)的条件(就像世界上所有音素文字的认读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多年来仍然采用了用多个音节拼出一个音节的方法。这其中的原因最起码有两个: 一是受传统反切法、注音符号的影响,已经形成定向和惯性思维,虽然记音符号改变了,但拼读的方法因袭前人。 二是在涉及汉语拼音教学时,人们先入为主的教学顺序是声母、韵母、声调,即所谓的“声韵调”。如果先教声母,必然会遇到如下问题:声母都是辅音,且多为清辅音,发音不响亮,难以用本音直接示范,只能加上一个元音变为bo、po、mo、fo,de、te、ne、le等。而这样一来就不再是声母的本音,而是变成了一个音节,用它和韵母相拼就又变成多个音节拼出一个音节,回到反切和注音符号的老路,是新瓶装旧酒。 也许有人会质疑:如果多个音节拼不出一个音节,为什么利用现行拼读方法,经过两三个月的学习,一年级小学生照样都能掌握拼音技巧呢?实际上过来人都清楚,像这样的“拼音”,儿童当然理解不了,只好跟着教师念。“拼音”成了“背口诀”,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枯燥无味的“鹦鹉学舌”。一堂拼音课下来,教师和学生都弄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1]被折腾了两三个月后,学生并不是“拼”出了音节,而是终于内省或自悟,找到了或猜到了“技巧”。来自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国留学生,掌握这种“技巧”的时间会更短,不过仍然是内省和自悟的结果,而不是老师教会的。 2.2 音节是汉语语音系统中具有现实性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 那么,上文1.2问题的症结在哪儿呢? 音节是最容易通过知觉被注意到的语音单位,尤其是汉语的音节,由于跟汉字存在着显著的映射关系,而声调也是贯穿于音节之中的,因此汉语的音节更容易感知,也成为最重要的语音单位。[2](P75)儿童学习语言,不论是中国的儿童还是外国的儿童,都是从整体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入手,而绝对没有从不含任何意义的零件(如音素这样的语言单位)入手。以讲汉语的儿童为例,妈妈教孩子学话,总是教“māma”(妈妈)、“chēche”(车车)这样整体的词或音节,而没有一个人会先教孩子学m、a、ch、e这些音素,然后再教孩子把它们拼合成为音节或词的。[1]可以说,不管是从学理上还是从儿童自然习得语言的实际情况看,音节都是汉语习得过程中最小的也是最基本的单位。换言之,在自然的言语交际语境中,小于音节的单位根本不具有现实性,就是说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听到的机会,也没有习得的可能,我们当然不能张口就发出准确的读音。上文1.2提及的韵母o,ong都不能独立成为音节③,是小于音节的单位,它们都没有相对应的能表示意义的语言成分,我们从小到大都不会在自然的言语语境中听到它们的发音,没有自然习得的机会,难怪一般的人拿捏不准,发不出正确读音。我们曾在百度中输入“韵母o的发音”进行搜索,结果出现6,320,000条,绝大部分是询问或试图解答“o”发什么音,与“哦”“噢”“喔”哪个汉字的发音相对。遗憾的是,我们在百度上几乎没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影响汉语语音演变的几个因素
- 下一篇:《广韵》《集韵》的音义与现代大型辞书的注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