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压力感对汉语使用者时间隐喻理解的影响(2)


    2.实验1:压力感对时间隐喻认知的影响
    2.1 被试
    研究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法,从国内某所中学抽取高一和高三学生各30名(男、女各15名),平均年龄为16.2岁,均为汉语母语者。之所以选择高一和高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由于高三学生面临高考,整体压力普遍大于高一学生,二者又在其他指标(如年龄、教育背景等)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实验开始前,研究者对60名受试进行压力访谈,并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取陶沙、刘霞(2004)编制的压力感问卷进行测试。在该问卷中,我们要求被试对近一个月内感受到某种压力或烦恼的次数进行评价,从1到5表示从没有到非常多,在某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该方面体验到的压力感越强。根据调查结果,将高一学生中压力感较强的5名学生,以及高三学生中压力感较小的3名学生排除在实验之外,最终得到高一和高三有效被试各25名和27名。
    2.2 实验材料与过程
    为增加实验的对比性,问卷上的题目采用与前人相同的问题设计,表述如下:“原定于下周三的会议向前推移两天进行,请问会议周几召开?”实验通过委托学生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完成,要求受试根据直觉快速作答,不要随意更改答案。受试仅被告知实验的目的在于调查学生如何管理时间,答案并无对错之分,不允许相互讨论,作答时也无需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所有受试完成题目以后,收回问卷,有效问卷为52份。
    2.3 数据处理与实验结果
    
    2×2四格表检验,压力感和时间隐喻的交互作用显著, =42.34,p<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对于压力感大的被试而言,大部分被试(74%)倾向于回答星期一,使用的是时间在动隐喻, =23.04,p<0.001。对于压力感小的被试而言,被试(72%)倾向于回答星期五,使用的是自我在动隐喻, =19.36,p<0.001,与实验假设基本一致。这说明,压力感与时间可以通过隐喻建立映射,压力感较强的汉语母语者,在认知上往往执行躲避或逃离动作,故倾向于采取时间在动的认知模式。压力感较小的受试,主体移动的可能性较大,更容易采取自我在动的认知模式。虽然本实验证明了压力感会对汉语使用者时间隐喻的认知造成影响,但压力感是否通过激活相关的感觉运动经验影响时间的空间表征却无从知晓。换言之,该实验无法证明压力感激活人们有关逃离的感觉运动信息具有心理现实性。实验2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