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语音、语言与大脑”研讨会综述(3)


    北京大学孔江平教授的报告《阅读障碍的测试方法》,强调了建立阅读障碍的自动监测方法和干预手段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团队目前开展的阅读障碍测试工作。测试范围为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四所小学的二至五年级学生,每年级各三十人;测试项目覆盖认知能力、阅读能力、读前能力三部分,共十二项,可作为衡量阅读能力的有效指标。最后,他提出了自动测试系统设计的初步工作与整体设想,包括对语音识别系统的需求,以及对潜在阅读障碍患者的后期干预方式、学习考试方法的调整等。
    美国阿肯色大学交流科学与障碍系阳晶助理教授的报告“Speech Production of Prelingually Deafened Children with CIs”,介绍了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简称CI儿童)与正常发展儿童(简称NH儿童)在单元音、复合元音以及擦音产出上的差异。通过对比CI儿童与NH儿童产出的单元音、擦音(f、s、q、sh)以及4个二合元音与2个三合元音在声学参数上的差异,她发现:CI儿童与NH儿童相比,产出的单元音时长更长,在声学空间上更分散,不同元音间的边界更为模糊;产出擦音的正确率更低,且四个擦音的声学参数差异很小;产出的复合元音时长也更长,尤其是三合元音,且不能快速地转换发音目标。尽管如此,CI儿童语言产出的发展轨迹仍大致与NH儿童一致。
    李爱军研究员报告了《言语链:言语认知的实证与理论研究》,重点介绍了实验室在言语产出、言语感知与认知发展三大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言语产出领域的成果包括构建3D发音模型、空气动力学模型等;在言语感知领域,通过眼动实验考察普通话母语者处理上声变调的机制,通过脑电实验研究汉语特色语法结构(关系从句、同位语、领属结构)的认知神经机制,并通过眼动实验研究汉语语篇中逻辑加工的认知关系(以因果关系为例);在认知发展领域,开展了声调范畴习得、词类习得、普通话儿童轻声产出等研究,并从神经计算建模的角度出发,建立语言习得GSOM模型,模拟婴幼儿在言语交互中习得母语音位范畴的过程。最后,她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如关注一老一小的语音和语言认知发展,从言语科学视角研究语言获得与蚀失机制、构建基于汉语病理语音和语言特点的测试量表、研究中国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言语产出和感知机制等。
    报告结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凌震华教授主持了讨论环节。他认为许多疾病的判断以及认知研究依赖大量的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或者一些人工智能处理技术可以在一些疾病的诊断评估里做出很多应用,用一些自动化的手段为疾病判断和认知研究提供帮助,未来各领域的结合将会成为新的趋势。语言科学越来越庞大的数据规模,需要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比如自动语音识别或者自动数据分析,大规模的语言数据库也可以用来做大数据挖掘的研究。二者如何结合,是对工程技术人员一次新的挑战。曹剑芬研究员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内容反映了基础理论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而理论研究开花结果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正是其意义所在。此外,基础理论研究也应该有前瞻性,例如国内声调的研究较为成熟,但除声调以外的韵律研究由于在应用的驱动下开展,研究仍较为被动。她总结道,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以及对神经机制的探索,是目前语言学研究义不容辞的义务;而大数据的现象描述也非常重要,但不能停留在描述阶段,更需开展进一步讨论。此外,林茂灿研究员也出席了讨论环节,与在场的专家学者一起就报告内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