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进传统翻译学科向“新翻译”学科转变——第十五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举行
http://www.newdu.com 2025/01/05 06:01:50 未知 明海英 王玲 陈锦 参加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王玲 陈锦洛)11月27-28日,第十五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会议采用线上和现场相结合的形式举行。 研讨会围绕疫情话语的翻译以及后疫情时代翻译事业与教学发展态势展开,同时结合疫情以来的国内外形势,探讨如何提升中西部地区翻译研究与教学的总体水平、如何促进院校与语言服务产业之间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创新,以助力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邹进文教授,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军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蔡圣勤主持开幕式。 实现翻译事业创新融合新发展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基于多年的翻译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关于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为题进行发言。他指出,在当前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将我国翻译事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相合,对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意义重大。 《中国翻译》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秘书长杨平作了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翻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主旨发言。她从新文科大背景出发,指出了中国当代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梳理了翻译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新研究范式和旧翻译范式的关系。她提出,应对接国家现实需求、行业需求,进行中国特色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实现翻译事业的创新融合新发展,促进中外交流,做好翻译现实性问题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瑞林以“应用译学的实践理性批判与概念框架重构”为题作发言。他强调,译学研究应回归翻译作为跨语言社会实践的本质,回归其社会实践属性,创造具有竞争力的翻译方式,落实到具体的研究过程。回溯历史翻译,生发知人之明;介入现实的翻译,生发知己之明;观瞻未来的翻译,生发知世之明。 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作了题为“中国科技典籍外译的副文本路径——以《陶说》为例”的主旨发言。许明武指出,译者的翻译思想是翻译质量的重要支撑,科技典籍译者须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构建译本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翻译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教授屈文生以“《天津条约》谈判前后的若干翻译问题”为题作发言。屈文生指出,中外关系史和翻译史有着亲缘关系,中外关系史研究的拓深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翻译的驱动,翻译史料是事实重构和历史真相还原的重要证据样态。当前研究者应穿梭在多语环境内,对影响翻译的各类因素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思考。以史为鉴,思考现实,意义重大。 翻译最终要走向语言服务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郭尚兴作了题为“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认知与翻译”的主旨发言,他表示,正确认知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是正确翻译中国古代哲学术语的前提。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蔡新乐以“我们距离跨文化传译儒家经文还有多遥远?——儒论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的意义认知与翻译家的‘回环道路’与《论语·学而》首章的今译和英译问题”为题发言。蔡新乐以现代汉语“无心”为例,论述了传译《论语》的语义语境问题。同时,对比英译中的问题阐述了儒家经文译解的方法论问题,对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的外译传播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语言服务研究院院长王立非以“当前语言服务学科发展的几个问题与几对关系”为题目进行了发言。王立非指出,翻译学科建设的重点,即打造语言特色、明确语言服务标准、建立语言服务学科三个方面。他提出,要促进从传统翻译学科向“新翻译”学科的转变,促进从“翻译专业人才”向“翻译服务人才”的转变,促进从人工翻译方式向“人工辅助机器翻译”的转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谢艳明作了题为“中国古典画在诗词翻译理论构建中的启示”的主旨发言。谢艳明指出,中国传统画论构建了从绘面技巧到绘画评论格套理论体系,对诗词翻译策略和审美批评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如同中国古典绘画一样,诗词翻译也要凭经验和感悟来增强审美评判,所谓“气韵非师”也适用于诗词翻译,诗词还需要译者不断积累和深化自己的功力。 据悉,会议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文研究》杂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