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新媒体中两性话题选择的优先序列研究(3)


    三、两性话题选择的组间差异
    虽然两性的高位序话题相似,但是话题优先序列的组间差异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话题位序的组间序差和话题量分布的组间差异两个方面。
    (一)话题序差比较
    由于同一话题在男性话题中的位序与其在女性话题中的位序存在一定差距,其组间序差反映了该话题在两性话题序列中的地位差别,计算其组间序差可以用于比较两性对该话题的偏好程度。序差越大,偏好差距越大,反之则小。例如“家庭生活”在男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2,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其组间序差为1,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家庭生活”,但差距较小;“游戏网游”在男性话题序列中位序为8,在女性话题序列中的位序为19,其组间序差为-11,说明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优先选择“游戏网游”,且差距较大。将全部话题的组间序差有序排列,构成话题“序差序列”。“序差序列”能将话题的“地位差别”集中并有序地表现出来。为较为直观反映两性对不同话题的选择偏好,将升序排列的序差序列绘制散点图,得到序差分布图,见图3。
    
    从分布图可以看出,除了“情感婚姻”“两性生理”为零以外,其他话题均存在组间序差。男性比女性更优先选择的话题依次为:游戏网游、法律法规、体育运动、历史文化、经济金融、宗教信仰、军事国防、科学技术等;女性较男性更优选选择的话题依次为:美容护肤、时尚消费、星座占卜、美食佳肴、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汽车房产、工作求职、娱乐明星等。
    (二)话题量的组间差异显著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考察两性话题倾向的组间差异,下面以话题文本量为依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由于27个话题分类为非定距数据,因此采用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是不依赖总体分布的统计分析方法,指在总体不服从正态分布且分布情况不明时,用来检验数据资料是否来自同一个总体假设的一类检验方法。本文采用卡方验证中的独立性验证,借助统计软件SPSS(22.0)得到卡方验证的结果,见表2。
    
    通过表2中“Pearson Chi-Square”一栏对应的Value值和Asymp.Sig值可以查到,x2值为86702.647,P值为0.000。当P值小于0.05,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假若P值大于0.05,说明两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由于独立性验证中的自由度df=(r-1)*(K-1),即行的数目减1乘以列的数目减1,df=(27-1)*(3-1)=52。查卡方分布表,对应的自由度df=52.a=0.05的x2的临界值为67.50,检验统计值x2为86702.647,远远大于临界值,同时P值为0.000,小于0.05。因此通过检验统计值X2和P值的所在范围可以判定:在博客文本中,两性话题量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两性在言语交际中的话题优先序列组间差异客观存在,不同语境下的两性话题差异不尽相同。日常言谈等现实语言生活中的两性高位序话题完全不同,男性话题以政治、军事、体育、经济等男性擅长的优势领域为主,女性话题则以情感、家庭、婚姻、生活等方面为主。但是在博客等虚拟网络空间中,两性的高位序话题变得趋同,话题优先序列中的前三位话题都是家庭生活、感情婚姻、杂谈。虽然高位序话题相同,但是优先序列中话题的组间序差明显,且话题量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造成两性话题差异的原因有很多,诸如两性固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受教育程度、身份角色以及社会交往方式等,但根本原因源于传统社会文化下逐渐形成的性别文化、性别心理和性别角色的差异。男性由于更多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表现在话题上更多地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内容,而负责执掌家庭内务的女性们则更多地关注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话题差异是两性社会分工不同的必然结果。但是两性的话题优先序列不是绝对的,往往会因场合、交际对象、个人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而变化,并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的发展而相应发展。
    ①为了有效的进行文本分类,本文在随机抽取博客文本时,剔除了文本词汇量小于100词的文本。
    【参考文献】
    [1]Wardhaugh,Ronald.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6th Edition Blackwell Publishing.2010.
    [2]Klein,J.The family in "traditional" working-class England[C].In M.Anderson(ed.)Sociology of the Family,Baltimore,Penguin.1971.
    [3]Kramer,C.Wishy-washy mommy talk[J].Psychology Today,1974(8):82-85.
    [4]Aries,E.1976.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themes of male,female,and mixed groups[J].Small Group Behaviour.7(1):7-18.
    [5]Aries,E.1982.Verbal and nonverbal behavior in single-sex and mix-sex groups[J].Psychological Reports 51,127-34.
    [6]Tannen,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s[M].New York:William Morrow.1991.
    [7]Meyerhoff,Miriam.Introducing Sociolinguistics[M].New York,NY:Routledge,2006.
    [8]许力生.话语风格上的性别差异研究[J].外国语,1997(1):43-48.
    [9]李经伟.语言性别差异及其原因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8(3):12-16.
    [10]赵蓉晖.语言与性别——口语的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1]崔艳英.影视剧本中恭维语话题的性别差异——以美国剧本《阴差阳错》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5-48.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