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情况:“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简述


        论文作者简介:
        黄国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农业大学生态语言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讲席教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生态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篇分析、翻译研究。
     
    文章对生态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说明,重点介绍了两种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也就是隐喻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和非隐喻的生态语言学研究。下面我们详细介绍。
    作者认为,生态语言学和语言生态学虽然略有差异,但基本上属于同一个学科。生态语言学是一个由生态学与语言学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是最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它的任务是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语言学有隐喻和非隐喻两种说法,豪根所用的术语是“语言生态学”,他把语言和言语社团的关系比喻为生物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语言生态学要研究的就是“任何特定的语言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语言学的非隐喻说法指的是,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类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生存。语言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语言是我们人类在行星生态中所起作用的一个基本方面,是非常复杂的环境的一个部分,语言的本质和语言在人类社团中的角色是生态因素决定的。
    一般认为,语言生态学有两个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也就是隐喻的生态语言学研究和非隐喻的生态语言学研究。
    “豪根模式”认为,语言有自己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语言发展和语言保护就有了基本的保障。“豪根模式”也常常被理解为“语言的生态学”。
    “韩礼德模式”强调语言在各种生态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提醒语言学家要记住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能作出哪些工作和贡献。采用韩礼德模式的学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从话语批评角度审视人们赖以生存的话语,包括对日常生活中语言使用的批评性研究和语言系统的生态特征和非生态特征研究,同时通过改变语言系统模式和语言使用方法,使得语言更适合于自然生态系统,使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更加和谐。这一研究路径被称为批评生态语言学。“韩礼德模式”也称为“环境的语言学”。
    “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是目前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路径,它们为人们研究语言与生态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二者是互补的。
    关于语言生态学的最早提出者,学界还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豪根模式”与“韩礼德模式”确实代表了隐喻和非隐喻两种研究范式,隐喻范式注重语言生态本身,而非隐喻范式则注重话语和行为的生态审视和批评,这是语言(包括语言体系、语言使用和语言使用者)在生态和环境问题上的作用问题。
    在国际上,生态语言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立了专门的学术组织,建立了相关网站,也出版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成果。国内的生态语言学研究时间还比较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但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泛学科的议题;语言与生态的关系非常密切,如何使语言状态、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更加适于表征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关系,如何处理好语言的发展与保护以及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所有追求和谐社会、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尊重生态的学者的共同目标和任务。
    作者建议,对于有志于研究生态语言学的学者,要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审视我们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并指导我们的一行一动,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和谐,更加绿色。
    (本文刊于《中国外语》2016年13卷1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郭雅静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