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其他分支学科 >

赵世举:国家软实力建设亟待研究和应对的重要语言问题(2)


        一、语言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与当代文化建设
        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最集中体现及载体,是无与伦比的文化资源。发掘利用语言的文化资源,服务于当代文化建设,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保障。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可做,略举数端如下。
        1.揭示语言文字蕴含的文化精神及价值
        洪堡特指出:“语言的特性是由思想与语音的结合方式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特性与精神相仿,精神在语言中生下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所造就的肉体。语言的特性是民族精神特性对语言不断施予影响的自然结果。”“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10]萨丕尔也说“语言具有这样一种力量,可以将经验在理论上分析成相互独立的成分,并创造出一个与现实有着潜在联系的世界,从而使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的直接经验,达到更广泛的、普遍的理解。这种普遍的理解构筑了文化。”[11](《萨丕尔论语言、文化与人格》5页)这都表明,语言与文化水乳交融,语言是文化的宝藏,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价值。
    只要我们稍作分析,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语言蕴含着文化精髓、洋溢着文化精神。以汉语为例,无论是其构词造句、词义生成及引申,还是汉字的构造等,无不充满着中国文化的秩序观念、整体观念、和谐精神、辩证思维和系统思想等。比如构词,“君臣”“父子”“将士”“官兵”“师生”“师徒”“男女”“夫妇”“儿女”“子女”“兄妹”等,每个词的语素不能颠倒说,因为它体现了古人的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思想。又如“信”字的造字原理,《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段玉裁注解:“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可见,“信”字的构造,体现了我们古人的道德理想。再举一例,古代表达和谐意义有“龢”“和”二字。“龢”,《说文解字》说:“龢,调也。从龠(古乐器),禾声。读与‘和’同。”其本义是指音乐上把不同的音和谐相配和各种乐器配合协调的意思。所以《诗经·宾之初筵》说:“籥舞笙鼓,乐既龢奏。”我们的祖先认为,“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吕氏春秋·大乐》)因而便把音乐的和谐推而广之,用来喻指人与人及万事万物的和谐。还有一个“和”字,《说文解字》解释说:“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本义是以声应和。“和”与“龢”通用。在汉语中,以“和”为语素构成的词语很多,例如:
         和谐 和睦 和平 和合 和洽 和美 和气 和善 和顺 和悦 和好 和解 和议 和谈
         和鸣 和为贵 和和美美 和和气气 和蔼可亲 和颜悦色 和风细雨……
         平和 温和 亲和 柔和 随和 谦和 协和 宽和 容和 气和 风和日丽 家和万事兴……
        据我们粗略的统计,仅《汉语大词典》收录的以“和”(和谐义)字为首的词语就有240多个。若把“和”字在词尾和词中的都统计起来的话,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充分表明,中华文化的和谐思想深深地渗透于汉语构词、立意和造字之中。
        2.梳理古代语言学资料中的文化阐释
        整理语言学资料(尤其是训诂学资料),可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探寻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及演变脉络,服务当代文化建设。举例来说,关于“仁”这个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概念,古代训诂资料(包括专书训诂和正文训诂)中有很多可资利用的解释,稍加整理就一目了然:
        《说文解字·人部》:“仁,亲也。从人从二。”
         徐铉注:“仁者兼爱,故从二。”
         段玉裁注:“…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亲,故其字从人二。”
        根据上述解释,就可知“仁”的基本意义表达的是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相亲近。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荀子·议兵》:“仁者,爱人。”
        《说苑·修文》:“积爱为仁。”
        上面这几个说法,无疑表达的是“仁”的基本要求是“爱人”。
        《庄子·天地》:“爱人利物之谓仁。”
        《周礼·大司徒》:“仁,爱人以及物。”
         把这两个说法与前面的说法相对照就可以看出,对“仁”的要求有了拓展,不仅要爱人,而且还要爱物。充分体现了先哲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
        《孟子·尽心下》:“仁也者,人也。”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
        《释名•释形体》:“人,仁也。”
        《广雅》:“人,仁也。”
        朱熹《孟子集注》:“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
        以上这些说法,显然是对“仁”的本质的揭示,即把“仁”看做对人性的要求。而以下这些说法,则为我们总结了“仁”的种种表现: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
        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汇聚梳理这些古代训诂资料,可使我们对“仁”的词义、内涵及其演变脉络有清晰而全面的理解。
        3. 整理挖掘语言文字承载的文化内容
        自从文字产生之后,语言文字就成为文化的最重要载体。人类的文化成果除了直接蕴含于语言文字体系之外,也借助语言文字这个最重要载体被记载和传承下来。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浩若烟海的各种文献和口头传说,是最为重要的文化宝藏。不言而喻,整理和挖掘各种历史文献和口头传说中的文化资源,是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