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9)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15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语法研究的目的是描写与解释特定形式与特定意义之间的匹配关系,“乐观假说”和“面子理论”无法对“有+NP”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做出明确的解说。“含蓄原则”立足点是说话者在表意时对不同话语格式做出选择的语用策略,它触发我们对“有+NP”及其表意相近的格式的表意特点进行深入的发掘,关注特定形式与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找到造成“有+NP”语义偏移的内在原因。 3.3 “有+NP”的弱化主观性效果与“含蓄原则”的关系 仔细观察可知,无论是正向还是负向偏移的“有+NP”,都能转换成表意相近的对应格式。正向偏移的“有+NP”表意上基本对应于“NP+A”格式,负向偏移的“有+NP”有一部分表意上基本对应于“NP+太+A”,另一部分表意上基本对应于“NP+不好”或“有+不好的+NP”格式。那么,该如何解读“有+NP”与相对应的表达式在表意上的联系与区别?之前的研究没有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我们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个疑问,才能破译“有+NP”格式语义偏移的成因,才能找到说/听者何以能在“有+NP”格式表达的正负向语义偏移间做出正确识解的策略上的形式依据。 3.3.1 隐曲性评价与明示性评价 “有+NP”与对应的几个表达格式之间在表意上的差别,其实就是隐曲性评价与明示性评价的差别,也即弱主观性评价与强主观性评价的差别。“有+NP”为隐曲性评价格式,“NP+A”“NP+太+A”“NP+不好”和“有+不好的+NP”等为明示性评价格式。下面我们重点讨论这些句法格式在表意上的特点。 (一)“有+NP”的隐曲呈现性 “有+NP”的表意特点是寓主观评价于客观呈现之中。这一特点是由表示“领有、存在”义的动词“有”决定的。“有+NP”中并未使用任何体现评价褒贬好坏的形容词,只是把被评价主体的某种特点与属性通过“有”隐曲地呈现出来。以“X有意思”为例,“X”为被评价的主体,“意思”为被肯定的主体的特点与属性,动词“有”的作用只是把主体“X”与属性“意思”联系起来并隐曲地呈现出来。至于这种属性“意思”的褒与贬,并未明言。可见,“有+NP”通过“有”的呈现作用,避开了对主体属性的直接评价,把说话者的主观评价“包装”起来,是一种弱主观性的表述格式。也正是由于它淡化主观性的表意特点,所以这一格式既适用于表达正向期待,也适用于表达负向期待。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解研究
- 下一篇:语用学中的“情”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