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15)
http://www.newdu.com 2025/01/08 10:01:21 《汉语学报》2014年第1期 newdu 参加讨论
注 释: ①沈家煊(1999:110~111)首次给出了正向期待与负向期待的定义:“在没有语境因素影响的一般情形下,人总是期待‘多’,而不是期待‘少’。……我们把期待‘多’称之为‘正向期待’;期待‘少’称之为‘负向期待’。”他通过对正向期待与负向期待的区分,用标记理论概括并成功解释了汉语全量肯定、否定的不对称现象,很有洞察力。张国宪(2006:136)借鉴沈家煊区分正向期待与负向期待的方法,用标记理论解释了形容词小类“长—短、大—小、高—矮”等在成分分布、使用频率、内部构成要素方面的不对称现象。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中性名词“有+NP”中的语义褒贬偏移,所以更注重“好坏褒贬”对立。 ②“有+NP”中的“有”实际上并不是同一个“有”。能转换为“NP+A”的“有+NP”,其中的“有”表“领有、具有”义;不能转换为“NP+A”,只能转换为“NP+不好”或“有+不好的+NP”的“有”,表“出现、存在”义。之前的研究,把两种不同的“有”误作同一个“有”,导致了许多解释的困难。有关其区分的理据与意义,请见本文4.3中的讨论。 ③“礼貌原则”包含六条准则,即: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Geoffery Leech,1983:105~107) ④见施春宏(2001):“由于较为固定地显现于某种场合而使某种性质附加到名词上,使表示该名物的名词也具有了某种性质,这便是语义的浸染。有的中性名词的两面义通过语义浸染表现出一面化倾向。如‘格局、布局、款式、速度、个性、情绪’都有两面义,然而我们能够见到‘够速度’、‘很款式’这样的用法,指速度快、款式新颖。它们实际上可以进行性质的评价,体现出程度差异。这是因为我们的语用指向一般而言只有速度快、款式新颖才有新的信息价值。于是‘快’‘新颖’这样的描述性语义特征评价容易浸染到被评价的主体‘速度’、‘款式’上去,发生性质偏转。” ⑤见邹韶华(2001:39):“一个语言成分甲(如‘水平’)经常与另一个修饰性的语言成分乙(如‘高’)在相同的语境中(如‘有高水平,)连用,乙成分的性质就影响到甲,从而潜存于甲中,最后在和原来相同的语境中只出现甲而不出现乙时,甲就有可能体现乙的性质。我们把人们的这种语言感觉叫做语境频率联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解研究
- 下一篇:语用学中的“情”与“理”